导航包含页_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将军的军令状与新湖农场的植棉史
7.5万
兵团在线

新湖农场是六师最大的植棉团场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湖农场的籽棉单产由以前的二三十公斤攀升到如今的400公斤。当地职工群众说,新湖的路,新湖的楼,新湖的发展,让职工的腰包鼓了起来,这可全是棉花的“功劳”。追溯新湖农场骄傲的植棉史,一份军令状功不可没。


新湖农场场部俯瞰

1981年,是新湖农场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这一年1月12日,王震来到新疆视察工作。新湖农场场长黄金山、副场长张守廉,在时任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兼农垦局局长、党委书记王寿臣的带领下,向王震汇报工作。

当时,新湖农场是全国五大农场之一,但却是亏损大户,由于采用传统的露地植棉方式,棉花最高单产不足30公斤。

王震与新湖农场领导签订军令状:新湖农场植棉3.5万亩,采用地膜技术措施,单产争取150斤以上,利润150(万)元,(逐步)取得赶上石河子棉科所地膜棉亩产270斤的(水平)。此具:王震。一九八一年元月十二日。

如今,军令状就成列在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

新湖农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军令状不足百字,却字字千钧,它承载着将军的重托,更擘画着一个大型农场的振兴蓝图,它终将为新湖农场人烙下深深的时代记忆。

1981年,是新湖农场的苦战年,地膜植棉看似比传统露地植棉多了一道环节,但随之而来的劳动量却增加了不少。这一年,每个日日夜夜,农场的每块棉田里都是干部职工劳作的身影。这一年,考验着干部职工的信心和耐力。尽管是第一年推行地膜植棉,困难重重,但努力的成果终于在一点点长大。这一年,农场一举扭亏损为盈。

1981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一条新闻,题为《王震以老军垦的名义签订合同鼓励职工搞好生产,新湖农场全面丰收首次盈利》。消息这样报道:“全国五大农场之一 ——1976年被列为国家农垦系统亏损之冠的新湖农场,今年甩掉了亏损帽子,纯盈利415万元。一年来,农场大面积推广地膜植棉新技术,扩大棉花5万亩,皮棉总产303万斤,比1978年增加435.7%,地膜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80斤……”

1981年,新疆棉花产业的分水岭,新湖农场大面积地膜植棉首创成功后,一场“白色革命”在天山南北兴起,新疆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再到建成中国棉花基地的飞跃,这些都与王震将军与新湖农场签订的军令状有关,并深深铭记在新疆各族人民心里。孙拥军 左波 卓志 


来源/胡杨网
编辑/吴彬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
底层页正文右侧包含页_

Copyright 2007 www.btzx.com.cn all right reserned

技术支持:兵团广播电视台兵团在线网站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爱民路439号

版权所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

新 ICP备12002554号 - 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新备20080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651202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