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2017年11月,因工作关系,我来到四师人武部任职。
行走在可克达拉,每当耳畔响起这首诞生于此的歌曲《草原之夜》的旋律时,都会感到一股暖流从心灵深处,从手心手背,从唇齿之间,流淌出来。它仿佛在向你召唤:来吧,朋友,这个世界没有陌生,没有遥远,到新疆来,到兵团来,到可克达拉来。
吟唱《草原之夜》,你是否想到兵团创业者们曾经在这里挥舞第一面旗帜,燃起第一堆篝火,拉动军垦第一犁?在砥砺奋进的年年岁岁,这里的兵团人守卫边疆,发展生产,依靠坚韧的精神力量,创建了美好的幸福家园。在生生不息的伊犁河谷,兵团人创造了精神奇迹和物质奇迹,在他们走过的地方,留下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故事。
可克达拉市直通伊宁市七一七大道。朱远乐 摄
1954年,一支刚刚脱下军装的生产部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屯垦戍边。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广袤土地、亘古荒原上架桥修路、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先后治理了数十条河流,修建了上百座水库,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国有农牧团场,为开发、建设、保卫边疆和巩固边防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受周总理和王震将军指派,来到可克达拉拍摄大型彩色纪录片,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张加毅导演约了田歌,沿着伊犁河信马由缰缓缓而行。在一抹晚霞的映衬下,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弹奏着都塔尔在轻声歌唱……
可克达拉胡杨林。杨俊钦 摄
“小伙子,你唱的是什么啊?”张加毅和田歌被眼前的情景迷住了。“我在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的今天和明天……”小伙子开心地大声回答。
说得正高兴时,突然,一位30多岁的战士捂住脸哭出了声,张导见他哭得很伤心,就拉住他的手安慰,小伙子向张导倾诉了原委。原来,这位山东籍的战士去年冬天去乌鲁木齐参加劳模表彰大会,认识了一位来自石河子垦区的女劳模。两人一见钟情,互相表达了爱慕之心,约好回团场后互相写信联系,再定下结婚时间。小伙子回到可克达拉,白天劳动,夜里就在煤油灯下给姑娘写信,可大半年过去了,写的信一封也没法寄出去,也无法收到姑娘的来信,他只有拿起姑娘的照片看了又看,再放进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由于无法通信,焦虑万分,朝思暮想,他竟然得了病。他也经常跑到20多公里外的大路上去询问来往车辆的行人,但都联系不上他的心上人。想到这儿,他才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看着伤心的兵团战士,张加毅的心灵被触动了,他情不自禁地说道:“小田,我想写一首歌,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我要写出来,你敢谱吗?”
“张导,你敢写,我就敢谱!”田歌当即拍着胸脯回应。
市民骑行可克达拉市滨河公园。杨俊钦 摄
张加毅从荷包里掏出一个纸烟盒子,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很快,就写出了一首通俗易懂、优美抒情的歌词,转身把纸盒交给田歌。
大概40分钟后,田歌跑到张加毅跟前:“张导,您来听听吧!”一脸兴奋的田歌,打开随身背着的琴盒,边弹边唱了起来。张加毅让他唱了四五遍,却始终沉默不语。田歌的心中忐忑不已。
正在这时,忽然听到喊声:“亚克西,亚克西(好)!”原来,这些兵团少数民族战士一直在附近听着。
“太好了,既然大家认可了,就是它了!”张加毅当场拍板。田歌那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就这样,《草原之夜》成为《绿色的原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歌,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1990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
可克达拉市学府公园 。 杨俊钦 摄
半个多世纪过去,《草原之夜》的憧憬早已变成了现实:昔日的亘古荒原,早已为棉山麦海所覆盖;历史的凄凉悲怆,早已为辉煌壮美所取代。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可克达拉市于2015年4月12日挂牌成立。经过近3年的建设,它以绿色、生态为主基调,倾力打造“中亚湿岛·交响夏都”,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军垦新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老兵团人”的话语中,你会感受到,他们没有后悔,没有抱怨,有的是满满的幸福与骄傲,有的是作为兵团人的由衷自豪。
走进新时代,让我们再次唱起《草原之夜》,传承兵团精神,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富饶强盛。(王宁)
镇江著名碑刻师赵斌来可克达拉市凿刻名家书法。 杨俊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