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敬老院还在亏损吗?”
“对啊,一直都在贴钱。”
“那怎么还一直在开敬老院呢?”
“我不开了这些老人去哪儿啊?再说了,我开敬老院就不是为了挣钱。”
这是前不久,陈永林与记者的一番对话。
“我要开家养老院!”
今年58岁的陈永林出生于四师六十九团,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
1984年,因工作需要,24岁的陈永林从六十九团供销科调到乌鲁木齐市工作,当了20年机关干部。期间,他曾多次前往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在那里,他看到大多数敬老院设施设备不完善、工作人员不专业,不适合老年人生活。同时,他还在当地老年公寓参加过长达6年的志愿服务,跟老年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生活在简陋的老年公寓,儿女又不在身边尽孝,心里很难过。暗暗下定决心,等有钱后一定办一所像家一样温馨的敬老院。
2002年,陈永林下海经商,靠打拼挣了200多万元。然后,他毅然放弃乌鲁木齐的优越生活,回到了故乡伊犁。
2005年10月1日,陈永林正式接管了巴彦岱敬老院,并重新起名“金色港湾”敬老院。刚接管时的敬老院陈旧不堪,陈永林拿出200多万元全部家当,对敬老院进行重新修建。
不到一年时间,占地17亩的敬老院被陈永林改造得焕然一新,新盖的2000平方米的两排砖房宽敞明亮,每间房两张床位,有线电视、卫生间一应俱全;还修建了能容纳40余人的餐厅,聘请了2名专业餐饮人员。
为了老人洗浴安全,陈永林专门修建了浴室,年龄大的老人由保育员帮着洗澡。
新建的老年活动室是老人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下棋、打牌、读书看报,悠闲自得。考虑到老人们就医看病不方便,陈永林还设了医务所,配备专门医护人员。
工作人员照顾老人。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从建院到现在,大概坚持每月固定用工在13人,有保育员、保洁员、餐饮员、园艺工、医生,都是团场再就业人员。”一直跟着陈永林在敬老院帮忙的小弟陈永云说。
“我们的院长就是个勤杂工,老人的事没一样他不管的,小到理发、洗澡、洗脚、擦屎、接尿,大到送医院看病治疗……谁有什么病,谁喜欢吃什么,谁哪儿不舒服,谁和谁有矛盾了,他都清清楚楚。看到他每天忙前忙后,我们做员工的也很有干劲。”说起陈永林,40岁的护理工朱河清感慨万分。
“再难也要办下去”
2006年年底,敬老院开业一年后,各种花费超过200万元。其中,聘用的13名员工每月工资合计在万元以上,而来敬老院入住的老人不到30位,每位老人一个月交350元生活费,收支严重不平衡。忙活一年,除去建设费用,亏了10万多元。
每个月月底都是陈永林最煎熬的日子,13名员工需要钱,院里各种开支需要钱,怎么办?当时的陈永林已到了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境况。
“林儿呀,要坚持住,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是当年屯垦戍边立下汗马功劳的,他们就是你的父母,儿子养父母哪有退缩的。”年逾80的老父亲陈兴发的一番话给了陈永林莫大鼓舞。
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
“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定要把敬老院办下去。”面对困难,陈永林暗暗给自己鼓劲。
“当时有一种想逃跑的冲动,可看到那些相处久了已经有感情的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坚持了下来。”
“一次和老人们闲聊,我无意间说,敬老院可能办不下去了。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院里22位老人,能动弹的推着坐轮椅的,走路快的扶着腿脚不利索的,颤颤巍巍地相互搀扶着找到我,要求增加入园费,尽他们的微薄之力帮我。”
“陈院长,敬老院要办下去啊!敬老院没了,我们去哪儿呀?”“你给我们每月再加些钱吧,当是俺们帮你。”“我们离不开你。”几位老人说着竟抹起了眼泪。
“看到白发苍苍的他们,像孩子一样围着我,那么无助和依赖,我的泪水就不停地流,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把敬老院办下去,这样才对得起老人们对我的信任。”陈永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眼睛潮红、声音哽咽。“我之所以没同意加钱,是当初给老人们承诺过,10年不涨入院费用。”
在最困难时,团场、社会帮助了他和敬老院。
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南面墙上,悬挂着一块长3米的牌匾,近百家捐助单位和个人名单依次排列。
“没有组织的关怀和社会人士及朋友的善举,敬老院早就关门了,我要记住他们的爱心,感恩他们。”说起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陈永林这个山东汉子眼前模糊了。
十几年里,四师可克达拉市民政部门陆续为敬老院安排了多名公益岗位,缓解了陈永林的一些经济压力。
陈永林的铁哥们陈斌对他的行为颇有感触:“老陈办敬老院这么多年,只见投入,不见回报,我们都劝他改行,可他坚持要办下去,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每年都要帮他一把。”
四师可克达拉市种子公司职工赵正兴得知陈永林办院困难后,立刻送来了一些食品和衣物。他已经连续5年为敬老院捐赠衣物和食品,每次带着大包小包的物品交给管理员后就走了,累计捐赠物品价值超万元。
前不久,买煤的钱没有了,一个朋友给他送来了20吨煤;去年春节前夕,新疆平安保险公司伊犁分公司送来了一台电视机和2000元现金。
此外,陈永林和朋友们商量着把敬老院院子里的空地开发出来搞“农家乐”,用“农家乐”挣的钱再贴补到敬老院里。
“朋友们有什么挣钱的生意都会叫上我,我现在还想着再找点其他做生意的渠道,能再多挣点儿钱放到养老院。”陈永林告诉记者。(胡杨网 马勇玲 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