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四批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的44名干部人才中,有5名伊春市派出的教师分配到第十师北屯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援疆工作。自2020年3月底入彊以来,他们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统领援疆教学工作,在完成学校分配的课堂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发挥专业特长,课外辅导学生学习多项技能,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把“技能改变人生”的校训在学生身上变成现实,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用心援彊 职业大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画笔描绘最美新疆色彩
美术专业的唐敬东和李思本老师分别是第三次和第二次援彊。在援教期间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在他们倡议下,学校成立了陶艺工作室。他们在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在课外辅导学生学习多项技能,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使学生能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唐敬东、李思本老师指导学生篆刻及学生抗击疫情篆刻作品
2020年6月至8月期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参加第二届印记中国学生以抗疫为主题的篆刻艺术作品大赛。这次篆刻所选用的材料是陶泥,在北屯职业学校也是首次采用陶泥印章篆刻,填补北屯职业技术学校美术专业的一项空白。两位老师各有分工,唐老师负责比赛前制作好陶泥印章,李老师负责具体的篆刻知识讲解,手把手辅导学生磨印、写印稿、刻制印章的方法,钤印等。学生们认真按步骤练习,把对全国医护人员和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敬仰之情融入到每个作品中。经过一个多月的辅导,学生篆刻的“万众一心”“抗疫必胜”参赛作品得到了大赛组委会认可和好评。通过参加这次大赛,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展示了学习成果,积累了大赛经验,为再创佳绩奠定了基础。
唐敬东绘画作品(左)和李思本老师书法作品(右)
唐敬东和李思本老师在援疆这几年创作油画和书法作品上百幅,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比赛奖励。今年他们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在十师北屯市主办的“百湖之城”“瓜子之都”主题书画展中备受好评,为援疆支教增添了靓丽的风釆。
用爱援教,培养学生良好音乐修养,奏响援疆交响曲
王昱博老师是第二次援彊,为丰富学生的音乐课,更好地拓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他率先把陶笛艺术带进课堂!
王昱博老师指导学生陶笛演奏
陶笛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小巧古朴、音色独特。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陶笛简单易学,很容易掌握基本音节,学生跟着谱子就能吹奏《小星星》这样简单的曲子。针对个别学生,王老师耐心地“一对一”指点,纠正其手指的拿捏和音阶停顿时间的长短,指导学生掌握要领,尽快让学生奏响动人的乐章。
自从陶笛走进课堂,音乐课堂更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以往上课时不听课不参与,变为现在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欣赏音乐,体悟音乐。学生们陶冶了情操,增加了对古典乐器的兴趣。陶笛演奏锻炼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学生们都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用智援教 培养学生汽车维修技能,增强时代新动力
于亮老师是汽修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于亮老师辅导学生参加汽修、机电方面的技能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本学期以来于亮老师承担2019秋汽修班、2019秋机电班两个班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汽车运用与维修作为学校的重点专业,更是重中之重。为了能将汽修专业再上新台阶,提高汽修专业学生二级维护和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大赛的能力,于亮老师除了正常教学外,他将每周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实训内容。通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于亮老师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维修细节,保证学生都有充足的练习机会,为大赛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亮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汽修技能大赛
用情援教,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在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素慧老师是第一次来到新疆支教,语文教学经验丰富,她精心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在讲授过程中,章法严谨,循序渐进,循循善诱,风趣幽默,引经据典,知识点分析归纳合理,使学生们在学知识的同时更有乐趣。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王素慧老师深知,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就要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深入浅出地教法让基础较薄弱的职校生想听、会听、爱听,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性。她积极参加学校基础公开课教研活动,并与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以老带新、以研促教。
王素慧老师教学采风
王老师对学困生的帮扶体现在课上课下。每当课间,她的办公桌总是围绕着质疑发问的学生,而王老师也总是耐心地聆听并细致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她还鼓励学生要大胆发问求思,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
王素慧老师在学校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与2020级秋季幼师三班的四名哈萨克族学生克孜吉别克、沙丽塔娜提、恩珠、米迪结成帮扶对子,她深入班级、食堂、宿舍,了解并掌握结对学生生活、学习等状况,确保学生和睦相处、和谐生活;她还与结对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真正做到了家校共育、共同成长。
五名援疆教师用心、用情、用爱、用智诠释了“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他们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和聪明才智,实现了援疆教师的价值,用实际行动共同奏响新时代的援疆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