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相互结对子、认亲戚,在你来我往中共同奏响民族团结的动人主旋律——
巍巍天山 见证真情
十师一八三团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刚(左一)一家人与结对亲戚托列吾别克·哈提江(左二)一家人同唱一首歌(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摄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兵团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2016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工作要求,各族干部职工群众不远千里结对认亲,爱与真情将这段岁月变得暖意融融。巍巍天山,见证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颗颗真心、一分分深情,彼此在你来我往中共同奏响民族团结的动人主旋律,凝聚起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1 你来我往,情意绵长。一家亲一家情,如盐之于海、鱼之于水,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民族深情,成为广袤大地的最美风景线
“结对认亲的春风里,我多了个维吾尔族兄弟,吐拉洪,手拉手我们的心儿连在了一起;热瓦普的琴声悠扬,我们共同歌唱,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亚克西,吐拉洪,你一声‘哥哥’,叫得我心里溢出了蜜……”
歌声令人神驰,亲情让人心醉。5年来,在天山南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日益浓厚,民族团结硕果累累。
在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下,按照兵团党委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纷纷同各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你来我往,情意绵长。
一家亲一家情,如盐之于海、鱼之于水。
昆仑出美玉。这几年,兵团种子管理总站的干部辗转千里,来到昆仑山脚下的十四师一牧场,找到了比昆仑玉更美的“玉”——亲情。
一牧场是高寒山区牧场,十分偏远,几十年来,很多群众没有走出过大山。兵团种子管理总站干部周玉堂和布黑力其罕结为亲戚后,每次来一牧场,除了拿出精心准备的礼物,周玉堂还将拍到的乌鲁木齐市区的图片和视频给布黑力其罕看。布黑力其罕的眼神中透出向往:“乌鲁木齐太漂亮了,真想亲眼去看一看。”
不久,布黑力其罕身上发现血管瘤。有病尽快治,不能延误!周玉堂和同事们多方努力,将布黑力其罕转到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很成功,有周玉堂的陪伴,布黑力其罕夫妇既安心又幸福。出院后,周玉堂带着布黑力其罕夫妇游览了乌鲁木齐。“谢谢你,我的好亲戚!”离别时,布黑力其罕与周玉堂紧紧相拥,彼此都感受到了温暖与情谊。
一晃5年过去了,“亲戚”这两个字更显厚重。只要说起自己的亲戚,布黑力其罕的双眼就无比柔和。在她心里,亲戚,就是虽远隔千山万水,但能时时感受到真心牵挂和无比温暖的那个人。
2016年至2020年,兵团结亲干部走访群众171.59万户(次),捐款6646.34万元,捐物702.86万件,办好事实事256.46万件,惠及各族群众300.67万人次,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扎根天山南北的每一片热土。
5年一晃而过,从边境到绿洲,从高原到沙漠,山欢水唱,各族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心花绽放。
2 秉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信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交往互动,一家人一家亲的氛围日益浓厚
水汇集起来,就是海洋;人汇集起来,就是力量。
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秉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信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激发出共同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强大合力。
抓活动创新,兵团“民族团结一家亲”大舞台精彩纷呈。
“我家亲戚亚克西”“送春联、送祝福、送文化”等联谊联欢活动广泛开展,“走进新时代,共建美好家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诗词朗诵等群众性活动不断线,干部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家人一家亲的归属感日益增强。
2020年,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兵团统筹安排“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充分利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平台及结亲走访活动等载体,使“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同频共振,推动了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交往互动。
兵团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新模式,广大干部职工高频次通过电话、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通讯方式和传播形式,向结亲户转发官方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做好答疑解惑、防控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团结一心有力抗击疫情。
八师石河子市以社区有线电视网络为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指导社区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在社区有线电视网络设置便民服务专项平台,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2020年,八师石河子市成功创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师市。
2月,早春的阳光照在四十七团设施农业大棚内,土壤黝黑温润,秧苗一片绿油油。十二师驻四十七团三连“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每天都要走进大棚,查看职工种下的用来嫁接西瓜苗的南瓜苗。
2020年,三连种植嫁接西瓜近1000亩,人均收入较几年前大幅增长。“工作队队员跟我们一起在大棚内劳作,就是为了帮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真是很感动!”该连职工阿布都拉·加玛力说。
2020年,兵团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助残脱贫 民贸企业在担当”“助农复产惠民生”等主题系列活动。各项活动累计惠及各族群众39万余户,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联系不断、队伍不散、感情不淡。
一次次握手,品味真情;一次次入户,“四同四送”……5年来,兵团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老年人拉着结亲干部的手,喊着“孩子”,结亲干部亲切地叫着“老妈妈”,彼此情谊日渐深厚。
“篝火能将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吓跑”,这句维吾尔族谚语,已深深根植于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心中。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民族深情,正成为广袤大地的最美风景线。
3 真情帮扶,如阳光直射心扉、温暖心房,各族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讲团结促增收谋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信心越来越足
“看,房子多漂亮!”搬进新家已有些日子了,三师五十一团十八连青年色买提江·图逊依然像刚住进来时一样开心。
“亲戚一直跟我说,文明生活才更幸福。他动员我早早搬进来,搬对了!”色买提江·图逊说,新家里,有冲水马桶、洗脸池、淋浴器,地板砖干干净净,像住进了城里的房子。
让职工群众更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移风易俗过上新生活,结亲干部多方帮助职工群众转变观念,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深入了解结亲户家庭成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兵团结亲干部积极发挥讲解员、宣传员作用,通过家庭党课、座谈会、观看爱国影片等多种形式,宣讲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倡导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要不是亲戚的帮助,我的棉花还不知道长成什么样子了呢。”三师四十四团五连种植户库尔班·吾拉因说。这几年,库尔班·吾拉因常接到结亲干部、新疆农垦科学院工作人员吴存远的电话。“浇水、打药、锄草……亲戚都帮我操着心。丰收年,有他的辛苦在里面。”库尔班·吾拉因说。
每一次看亲戚,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干部们都早早收拾行囊,备好礼物,长途跋涉、风尘仆仆来到四十四团五连、十连和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启浪乡博斯坦村。在那里,望眼欲穿的亲戚们正等着他们。
用双脚丈量大地,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结亲干部一次次远赴南疆的连队、村镇,调研、走访、推广、培训,将大量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助力结对亲戚和广大群众提升经济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多措并举,真情帮扶,兵团各单位结合结亲户家庭实际情况,依托连队“两委”,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生产、经营计划,促进惠民利民政策落实落地。
2020年,二师铁门关市助力170多名群众实现创业;十一师卫生系统制作1500余个医疗惠民药箱,分发给结亲户;六师总工会向结亲户宣传大病救助等困难帮扶项目,提供就业服务,深受好评。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真情帮扶,结亲干部每隔一段时间就到亲戚家走一走,与亲戚围坐在田间地头、炉前炕头,拉家常、话脱贫,一同谋划未来的好日子……各族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讲团结促增收谋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信心越来越足。
民族团结大爱,如阳光直射心扉、温暖心房,促进了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进一步激发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兵团日报记者 兰玲玲)
声音
我叫程彬,是五师八十七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我和我的“亲戚”阿里斯买别克一家真的很有缘。
我曾经是团场畜牧兽医站的站长,和阿里斯买别克的父亲吾马别克相识30多年。吾马别克家的羊只要生病了,都是我帮忙治疗,我们的关系一直好得很。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我又和阿里斯买别克成了“亲戚”,这让我们两家人更加亲密。
过去,阿里斯买别克家里的羊羔总是成活率不高,小羊3个月就卖掉了,几乎赚不上什么钱。我和他结为亲戚后,通过教他科学养殖的方法,他家的羊羔成活率显著提高,羊也卖上了好价钱。这两年,他的100只生产母羊每年都能给他带来8万元左右的收入。
2019年,阿里斯买别克在团部买了楼房,这让他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和信心。在你来我往中加深了解、增进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创造和谐美满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意义。(程彬 口述 兵团日报记者徐彤彤 整理)
我叫富克铁·萨尔散,是四师六十七团七连的居民。2016年,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我有了一个最亲的大哥——刘胜利。
刘大哥是我们团四连的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他为人真诚、实在,从我认识他那天起,他承诺帮助我的事一件件都落到了实处。
我家的彩钢屋顶是刘大哥修的,家里的小院地面是刘大哥出资出力铺平的。我们一家的工作都是刘大哥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找到的。现在,我在都拉塔口岸的一家宾馆做保安,每月收入2400元;我的妻子阿依努尔·多松别克在刘大哥的帮助下掌握了火疗技术,在七连开了一家火疗店,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还买了4头奶牛,每天给连队群众送鲜牛奶。如今,我们家年收入超过6万元,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富克铁·萨尔散 口述 兵团日报记者徐彤彤 整理)
我叫梅现宇,是九师团结农场的退休干部。我的结对亲戚是农场五连职工朱拉德·铁留汗。
朱拉德·铁留汗不懂科学种植技术,我就在每个大棚农作物管理的关键环节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到他的设施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他发展畜牧业缺乏资金,我就帮他申请贴息贷款,还帮他垫付饲草料等费用;他的妻子古丽巴合提·肯结别克没有工作,我就四处联系,为她在团场的物业公司谋到了一份工作。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朱拉德·铁留汗的养殖圈舍里现在已经有4匹马、12头牛,古丽巴合提·肯结别克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梅现宇 口述 兵团日报记者徐彤彤 整理)
我叫艾孜热提艾力·吾热衣木,是三师四十五团九连的职工。这些年来,是我的“兄弟”闫志伟带我走上了致富路。
2014年,我种植了20亩棉花,由于缺乏种植技术,棉花效益不好。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与我的结对亲戚、三师四十五团九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闫志伟相识结缘。他在入户走访了解了我家的情况后,积极帮我出谋划策,建议我通过养蜂实现多元增收。
为了帮我发展养蜂业,闫志伟自掏腰包,出资2000元给我买了8箱蜜蜂。他还经常来我家,为我现场讲解养蜂技术,他的用心帮扶让我特别感动。
如今,我的蜜蜂已经从当初的8箱繁殖到了80箱,产品有沙枣蜜、红枣蜜、棉花蜜等多个品种,每年卖蜂蜜600公斤以上,收入可达4万元。我和闫志伟之间的情谊在日积月累中结出了甜蜜的果实,我们一起“尝”到了民族团结的美妙滋味。
(艾孜热提艾力·吾热衣木 口述 兵团日报记者徐彤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