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老兵王有义(一排右一)全家福。
在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的四十七团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纪念碑铭刻着沙海老兵的不朽功勋,五角星下篆刻着“1949.12.22”,这是沙海老兵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进驻和田的日子。
纪念碑的不远处,老兵精神展示馆犹如一位老者,向每一位参观者静静地诉说着沙海老兵屯垦戍边、扎根边疆、一辈子忠诚坚守的故事,作为老兵精神展示馆的讲解员,这里也是“兵三代”夏天工作的地方。
一份肯定:沙漠里的“垦荒牛”
沙海老兵王有义。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四十七团,生活着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和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因为一道特殊的命令,他们脱下戎装屯垦戍边,几十年从未离开,他们被誉为“沙海老兵”,夏天的外公王有义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兵一代,外公他们在夏尔德浪(现四十七团二连)设立了团部,开启了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夏天告诉记者。团场垦荒时,外公王有义参加了由维吾尔族职工组成的民族小队,担任指导员的工作。面对语言不通的现状,王有义选择自己埋头干,带领少数民族一起垦荒。从起初群众的不了解不信任到最终形成合力,这一切要从两张床板说起。
“当时外公垦荒的六小队(现五连)有一个涝坝,孩子在那里玩耍、人和牲畜在那里饮水,环境十分恶劣。”夏天回忆。
沙海老兵王有义的老照片。
看到这个情况后,王有义产生了将涝坝用木板隔开的想法。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木板,王有义在妻子不在家时偷偷将自家床上的两张床板卸下来,放到了涝坝中间,起到隔离污染水源与干净水源的作用。看到王有义想要让大家饮水更加安全的初衷,大家纷纷前来帮忙。
“在那个时候,各家床板全是定量的,外公将自家的床板拆了下来,自己没有地方睡只能睡在地上。”夏天说,后来团场得知外公的事情后,安排外公到木工房领取了床板,外公才结束了一个月打地铺的经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王有义逐渐与少数名族职工打成了一片,以自己踏实肯干的精神与以身作则的态度,为民族小队树立了榜样,大家纷纷称他为荒漠里的“垦荒牛”。
一份理解:留在团场扎根兵团
1961年,王有义的女儿,夏天的妈妈王宗敏高烧不退。由于王有义工作的繁忙和帮助维吾尔族的热心肠,最终耽误了女儿最佳治疗时间,落下了残疾。
王有义的女儿,夏天的妈妈王宗敏。
“你埋怨过自己的爸爸吗?”曾经有人问夏天妈妈这样的问题,而“爸爸也是为了忙工作,他们这一代人总是先公后私,那个时候的环境包括医疗条件就是这样的。”这是夏天妈妈给出的答案。
原本王宗敏也有机会走出团场,到洛浦县成为一名老师,然而当所有手续都已准备就绪,只等一纸调令时,王有义来到了团长的家中将女儿留在了团场。
“我的女儿是名教师,她哪里也不去要留在团场。”回忆起当初外公留给母亲的话,夏天仍记忆犹新地说。那时的母亲对外公也有过不理解,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对外公的选择多了一份理解,自己也早已释怀。从那以后,王宗敏像父亲那样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四十七团这片热土。
一场洗礼:传播老兵精神声音
“兵三代”夏天成为老兵精神展示馆的一名讲解员。
作为“兵三代”,夏天原本有留在乌鲁木齐工作的机会,但在职业规划和家人之间,夏天选择了后者。也正是这次选择,让夏天成为一名传播老兵精神的宣传员。
“我打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来到这里工作之前,虽然对外公那一辈的老兵精神了解的不够深入,但回过头来再去回顾这些故事,很快就与那个时代产生了共鸣。”夏天表示,在他看来,从沙海老兵到如今,团场有不少人将几十年,几代人的青春留在四十七团,扎根在四十七团,这是一种坚持,更是老一辈“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真实写照。
如今,夏天从事老兵精神展示馆讲解员工作已有3个年头。“每次讲解自己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是夏天多年来最深的感悟。用她的话说,年轻人应该留在这里,自己爱上团场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来到这里,自己愿意留下来建设它,才会有更多人愿意留下来建设团场。
对于未来,夏天也有着自己的一份坚持。“我会继续用自己的讲解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老兵精神,将它继续延续。”夏天说,作为四十七团的“兵三代”,也许自己不是外公、母亲的骄傲,但他们一定是自己的骄傲。(胡杨网记者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