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 曼
我出生在一个叫焦化厂的地方。那是一个煤矿,矿山南傍阿吾拉勒山,北临喀什河,始建于1958年。童年的记忆中,家里的房子离喀什河不到100米,随时能听见喀什河河水流动的声音。煤矿在大山之中,绵延的土山路让少时的我鲜有机会能去见见外面的世界。
春天的喀什河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都生活在这里,学校在山上。父亲告诉我,通往学校的那一段窄窄的台阶,是他们当学生的时候和老师一起修的。一排排平房就是我们的教室,冬天没有暖气,都是用煤炉取暖。我记得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希望学校能有高楼,能有健全的教学设备,能像城里的小孩一样学习。这个愿望到小学四年级就实现了。为了让我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把我送到七十一团团部上学,寄宿在姨妈家。第一天妈妈带我去报名,我见到了逸夫楼。当时小,还不明白什么是逸夫楼,但是知道从此以后我终于能在楼房里上学了。冬天不用烧煤炉,有宽阔的操场,还有舞蹈室、声乐室。
父亲他们修的焦化厂子校台阶
那一年,舞蹈老师邀请我加入了舞蹈队,每天放学后我都能在舞蹈室练习跳舞,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团场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
妈妈每个星期都会来姨妈家看我,给我做好吃的,山路崎岖,每次来回路上差不多都要走一天。寒暑假时我会回到焦化厂的家里,临近开学父母会早早起床,给我准备好可口的饭菜,送我坐上大班车,在崎岖的山路晃悠半天去团里上课。外出上学时和父母保持联系的方式靠写信,现在家中还有多封上中学时我写给父母的信,那些信都寄托着我浓浓的思念。
在七十一团学校读完初中后,我来到了四师一中读高中。印象里是我第二次来到伊宁市,军垦路的车水马龙,纷扰了幼小的心。高中生涯大家都很努力、勤奋,我一方面学习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另一方面很想家。八个人一间宿舍,让第一次住校的我感到不适应,什么都得靠自己。妈妈每次来看我,都住在学校旁边的希望宾馆,帮我洗衣服,带我到街上吃点好的解解馋。我写信给父母,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能在伊宁市买套房子,有自己的家。
这个梦想到我高一时也实现了,父母贷款在伊宁市购买了一套楼房,离学校将近3公里。我经常会从学校走路去看新房,没有钥匙,就透过门外的猫眼看看屋内的装修情况。高三的时候我终于住进了新房,过上了自己想象中的生活。
高中毕业我考上了太原的一所师范大学,学费一年只需三千多元。上大学的时候是父亲坐火车送我去的太原,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
从我的小学到高中,国家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已基本普及,南疆四地州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义务教育,点亮了新疆孩子们的求学路。而我早已结婚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于喀什河的思念,已经成了过往的记忆,只是在每年的清明时节,去给家中过世的老人扫墓。家里的老屋早已没有了踪迹,原来的学校也变成了办公室,现在看来觉得又旧又小,只有流淌的喀什河依然奔流不息。
(作者:吕曼,90后,现就职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