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已过,在茫茫戈壁沙滩上,一排排大棚里氤氲着浓浓“春意”。原本习惯在家“冬闲”的部分团镇职工,在一年中收益最好的时节忙碌着,一车车新鲜瓜菜从大棚运出销往国内外市场。
种在戈壁沙滩,四季有效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第一师阿拉尔市,如今已有10万多亩建在戈壁沙滩上的种植养殖大棚,仅此一项,职工群众亩均收益超过3万元。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充分发挥当地沙漠资源优势,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实现沙漠资源多层次、多途径开发利用,走出一条集改善环境、增加就业、促进增收、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于一体的沙漠经济发展模式。
戈壁沙漠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
第一师阿拉尔市总面积6923.4平方公里,下辖16个团镇(乡),常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70年前,可供农耕的绿洲面积几乎为零,99%以上是戈壁荒滩,是典型的地大物“薄”地区。
这一切,现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位于十团昌安镇的“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区”,阿拉尔市绿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坐落于此。因利用松软沙土加上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公司近千亩蜜瓜大棚所产的沙漠蜜瓜品质好产量高,受到消费者推崇。
11月23日,250多座大棚种植的沙漠蜜瓜再次迎来丰收,十多位工人正在忙着分拣、包装沙漠蜜瓜。不远处,几辆重型冷藏车,一字排开,加紧装车,运往5000公里外的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
阿拉尔市绿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鸣说:“我们采用大棚种植沙漠蜜瓜,可在6月和11月实现一年两收。第二季从11月15日起开始采收,目前已采摘蜜瓜1000多吨,基本销售完毕。”
此前,“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区”因缺少水源,沙土含碱量较高,制约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绿生园公司采取精量滴灌、平整土地、拉沙改土、生物改良等一系列措施,让昔日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瓜果飘香的“聚宝盆”。
“公司种植的沙漠蜜瓜亩产达5吨,全年预计总产值2208万元,可带动当地550名职工就业。”王鸣说。
除阿拉尔市绿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之外,十团昌安镇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农业种植科技企业——阿拉尔市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近年来培育出一种“耐碱、耐旱、喜光照”的西瓜,因看中戈壁滩上适合种植这种西瓜的独特优势,公司今年投资10亿元在十团昌安镇建成万亩设施西瓜种植基地,打造“郭牌西瓜”品牌。公司采取“西瓜+萝卜、西瓜+西兰花”的轮作种植模式,亩生产西瓜10吨以上,亩效益可达12万元,有力地带动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让沙漠戈壁“生金淌银”,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已不是个例。十一团花桥镇是第一师阿拉尔市离沙漠最近的团镇,职工群众曾饱受风沙之苦。近年来,十一团花桥镇向沙漠要效益,积极种植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四翅滨藜、甘草和黑枸杞等沙生植物,帮助十一团花桥镇职工群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梦想,给大家带来了增收的希望。
“四翅滨藜是一种沙生植物,耐高温、耐严寒、耐盐碱、耐土地贫瘠,长成后不用继续灌溉,它的枝叶适合做饲料,根部可嫁接肉苁蓉,非常适合在我们这里种植,依靠这些沙生植物,连队部分职工已开始见到了效益。”十一团花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谢小云介绍。目前团镇四翅滨藜种植面积达2.6万亩。
此外,十一团花桥镇将沙漠生态治理与发展林下经济相结合,按照“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和“林+畜+药+旅游”模式,除四翅滨藜、肉苁蓉外,还推广种植柽柳、甘草、黑枸杞,鼓励667名职工发展沙生种植产业,累计种植大芸、甘草、枸杞、当归、党参等沙生药材4.75万亩,人均初步增收万元左右。
第一师阿拉尔市还依托沙区特色经济作物,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饮料等相关产品;以沙生经济作物为主的深加工企业有十多家,涵盖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的“沙产业链”不断延长。沙生特色经济已成为一师阿拉尔市“沙漠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了让沙漠荒滩变“金山银山”。
如今,这里绿色林地不断延伸,各种瓜果满园丰产,沙漠经济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产业创新打造沙漠经济新业态
塔克拉玛干沙漠缺水少土、环境脆弱,光热资源丰富但“桀骜不驯”,要营造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2021年3月,兵团出台推进沙漠经济创新发展可行性方案,充分发挥兵团沙漠资源优势,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让产业创新破解瓶颈、通过企业创新生产趋利避害,让沙漠变良田。第一师阿拉尔市培育出众多沙漠经济型企业。
以前大水排碱,现在滴水浇苗,沙漠种植轻松又方便。智能化滴灌系统让戈壁农业最大限度减少用水压碱,改良土壤成为可能。相关技术和设备在第一师阿拉尔市3个垦区推广普及,要归功于一家叫“沙海节水”的国营企业。
刚入冬,阿拉尔沙海节水应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已开足马力忙生产。离明年春耕春播还有一段时间,为保障供应,公司正全力以赴为职工群众提供质量可靠、适合沙漠种植的滴灌带产品及配套设备。
公司负责人郝患仁说:“背靠一师阿拉尔市沙地种植经济、沙漠绿化,公司年效益稳步增长。”
除该公司外,第一师阿拉尔市最大的沙漠经济相关企业第一师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每年销售、调拨与沙漠产业相关农资、设备,公司效益实现了三连增。
近年来,第一师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农业科技企业,定制开发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全套节水灌溉解决方案,技术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价格比域外产品低20%左右。目前,第一师阿拉尔市节水农业已占到全师200万亩耕地的90%以上,有关节水应用技术服务、生产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旅游开发增厚三产服务新动能
十一团花桥镇利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资源优势,开发了沙漠探险、体验,汽车越野运动等项目。越野一族T3英雄挑战赛、“沙漠之门”中国阿拉尔沙漠场地越野拉力赛……自2013年首次举办大型汽车沙漠拉力赛活动以来,十一团花桥镇境内赛事不断,吸引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越野爱好者。
随着作为赛事基地的“沙漠之门”知名度不断提升、人气渐旺,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这里旅游。
十一团花桥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主任赵德金说:“目前,‘沙漠之门’景区已逐步构建起‘一园三区多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021年,景区游客接待量达50万人次。”
目前,十一团花桥镇依靠沙漠旅游产业,2021年全年旅游综合收入3500余万元。
在十四团金杨镇域内的沙漠腹地,有一片保存完好、枯死上千年的大面积胡杨林,因其虽睡犹醒、虽死犹生,故得名“睡胡杨谷”,被专家称为“塔里木原生胡杨标本库”。
十四团金杨镇依托原始胡杨林和“丝路旅游新干线”217国道沙漠公路,以“沙漠戈壁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为主线打造集饮食、住宿、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2017年,“睡胡杨谷”景区被评为国家沙漠公园。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多层次、多途径开发利用沙漠资源,依托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昆岗文化园等,举办沙漠文化旅游节、塔克拉玛干沙漠飞翔节等活动,开发越野冲浪、沙海驼铃、星空露营等娱乐项目。
沙漠旅游的兴起,带动了当地职工群众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餐饮、导游服务产业等新业态。
十二团塔南镇交通便利,是第一师阿拉尔市多个沙漠景点的必经之路。而十二团十连又处于旅游路线的节点上,217和580国道在此交会。近年来,随着沙漠旅游的兴起,十连形成了当地有名的“沿路经济一条街”,每天人流如织,烟火升腾。
在“沿路经济一条街”经营民族特色餐馆的十连居民吐尔荪托合提·麦合木提,利用阿拉尔本地羊,推出烤全羊系列饮食,不但自己富裕起来,也成为吸引周边市民、各地游客的一个“招牌”。他说:“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天能卖10多只烤全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多只,这都是旅游带来的。”
“在景区我拥有5个蒙古包、1家餐厅,还有10匹马、几匹骆驼,旺季一个月能赚两万多元,我很满意。”十一团花桥镇十四连居民库尔班·努尔力在2020年6月来到“沙漠之门”景区创业,他说,现在景点设施越来越完善,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自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沙漠游撑起了第一师阿拉尔市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职工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目前十团昌安镇、十一团花桥镇、十二团塔南镇、十四团金杨镇职工群众共创办20多家民宿、农家乐,导游服务站2家,网上电子旅游商务平台6家,2021年共计收入500多万元。
第一师阿拉尔市大力发展沙漠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名片。2021年,年接待旅游人数421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超过22亿元,间接带动相关产业35亿元。
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沙漠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沙漠资源多层次、多途径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沙化荒漠化地区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