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底,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浩渊响应号召,来到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图木舒克院区,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对口援疆工作。
山海远阔,粤疆情深。从此,王浩渊以援疆干部的新身份,开始了为使命和梦想奋斗的一段难忘旅程。
医术精湛的专家
“王院长,儿科病房新收一名急诊,12岁男孩,头部剧烈疼痛,收缩压达到200毫米汞柱。”
“立即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的检查,把血压降至安全范围,我马上就到。”
来到新工作岗位的第二天,正要下班的王浩渊,突然收到儿科电话。他立即放下手包、穿起白大褂,冲向儿科病房。
经过20多分钟的抢救,王浩渊带领团队为患者紧急静脉泵入硝普钠,病人血压已经降下来了。患儿头痛症状改善,不再在床上翻滚,慢慢地安静下来。先前六神无主的患儿母亲面容也舒展开来,拉着王浩渊的手用维吾尔语不停地说着“热合买提(谢谢)”。
排除了危险,必须要找到致病原因。王浩渊初步判断,患者是肾小球肾炎引起的高血压危象。这种病来势凶猛,很容易造成脑血管破裂脑出血形成脑疝,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王浩渊和儿科的医护人员组成治疗小组,反复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护着患儿的心电监护数据等,确保患儿病情平稳。
“遇到紧急重症患者不但要有准确的诊断,更要有果敢的治疗,每个患者的身后,是几个家庭的幸福。”作为从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浩渊,已经是主任医师。他以对口援疆工作为新起点,抓住医院创建五大中心及三甲医院这一契机,严控制度落实,规范科室诊疗流程,加强学科管理。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增加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目前已经通过师市级验收,挂牌运行,新成立了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等3个临床科室,在妇产科门诊增开了产科高危门诊、孕妇学校、助产士咨询门诊和母乳喂养咨询室,疾病诊疗精细化进一步提高,满足了当地患者多样化就医需求,同时促进了医院学科发展。带领工作队积极开展4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俯卧位通气、无创通气、血浆置换、人工肝、重症超声等多项技术首次实施,提升图木舒克院区的重症救治能力。
偏远患者的健康守护者
家住四十八团河东镇的患者李华鹏,这几天又来到图木舒克院区住院接受化疗。前一段时间,李华鹏因输尿管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家人考虑到李华鹏年龄大、身体虚弱,不适合长途颠簸,最终选择到图木舒克院区化疗。得知李华鹏的情况,王浩渊实时了解病情、用药,并嘱咐护理人员细心照顾。
“当医生,不仅仅是坐诊、查房和去手术室,更要深入基层送医送药,从饮食生活习惯上预防疾病,提升群众的健康意识。”王浩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参加对口援疆工作以来,王浩渊带领援疆医生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积极服务公共卫生事业。老人居住较多的图木舒克市夕阳红小区、地处偏远的叶城二牧场、地处边境的托云牧场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累计开展义诊巡诊活动28次,开展团场分院授课查房22次,并建立“疑难患者上送、稳定患者回输”机制,带动医共体医院共同发展。每逢周末、节假日,他和同事来到社区、学校、企业、团场义诊。每到一处,王浩渊和同事都细心诊疗,提出合理化治疗方案,让群众感受到医疗援疆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言传身教促成长
节节翠竹茁壮,日日繁忙耕耘。要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疆医疗队,就必须要培养一支当地的医疗人才队伍。王浩渊发现,当地的医院医疗设备已经更新换代十分先进,但很多机器设备仪器的操作还不规范。王浩渊得知白艾来提·艾山虽然是本科毕业,但缺乏危重症救治的专业培训和经验不足,临床技能和重症思维都有欠缺。王浩渊有针对性开展“老师教,学生听;学生讲,老师评”的新模式,既注重老师的“输入”,又关注学员的“输出”,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临床查房过程中,王浩渊让白艾来提·艾山先对患者进行诊断,提出救治措施并讲明理由,锻炼他的临床思维能力。
“你有自身优势,更不能满足现状,要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和白艾来提·艾山结师徒对的日子里,王浩渊推心置腹引导他不断学习。如今,百艾来提·艾山不仅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还报考了研究生,准备继续深造。
“每天就诊的患者很多,我一个人的力量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发挥技术特长,做好‘传帮带’工作,锻炼培养科内年轻医生,才能长久、持续、高水平地为患者服务。”
援疆之前,王浩渊觉得一年半的对口援疆工作时间充裕。时光飞逝,在图木舒克院区工作、生活的这段时间,王浩渊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名兵团人,也体会到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伟大之处。
王浩渊说:“三师图木舒克市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职工群众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