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连”是怎样炼成的?——揭秘七十九团四连发展之路
7.5万
原创

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俊钦 王东


12月16日,天气晴朗,在七十九团四连,56岁的聂启良和老伴走出家门,沿着营区主路向南散步。不远处的烘干厂里机声隆隆,今秋收获的制种玉米和商品玉米,在这里烘干后被送往伊宁市加工厂或内地的种子仓库……



聂启良和老伴散步的终点,是营区最南边,收割后的玉米地光溜溜的,几头褐牛正啃食着残留的秸秆,成群大雁在一旁落下休息,很快又升起南飞,成为一些细小黑影。


“我在这住了16年,就像梦想成真,这片土地完全变了模样。别了,戈壁荒滩,你好,亿元连队。”聂启良笑着说,“这里现在有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居民,这么大变化,太不可思议了。”聂启良边做运动,边给记者讲起15年前初来乍到的情景。


戈壁滩上的新连队


2007年春天的一天,大风又来了,漫天黄沙。布满戈壁的黄土地上,到处都飘着黑色滴灌带和白色薄膜,地里的葡萄藤又被刮断了。才定居这里的聂启良顶着风回家,走近大门,看到门前刚栽种的柳树苗也被刮断了。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都是戈壁荒滩。很长时间里,连队东面两公里、清末修筑的纳旦木卡伦(即哨所)遗址是附近唯一的人类建筑物,站在3米高的残存墙体上,只能看到干涸的自然沟渠和延绵到天边的淡黄色荒草。


2006年,随着伊犁河南岸干渠开工建设,四师党委决定,让一部分人多地少的团场利用该渠渠尾水源,在都拉塔口岸附近开荒建立新连队。300公里外、只有3万亩耕地的七十九团是其中之一,在这个口岸东面建立了四连。



第二年春天,从七十九团一连搬迁至此的聂启良是四连最早仅有的两户人家之一。他和妻子住着一套40平方米的两居室,院子里的黄土一浇水,就泛出厚厚一层碱,长出的蔬菜叶黄根细、营养不良,基本吃不成。


不久后,另一户人家也因忍受不了艰苦条件搬走了。四连成了只有一户居民的连队。加上唯一的连队干部——连长荆新河,连队仅有3人。


在四连工作了8年的荆新河说,在这里让他想到曾同样生存在风头水尾的父辈。“兵团人不害怕恶劣的环境,我们会踏着父辈的脚印,一步步坚定地绿化营区、开荒种地,建设出一个新家园。”


2010年,伊犁河南岸干渠建成贯通。通过这条起点位于巩留县境内、全长近169公里的水渠,特克斯河水一路向西,将160万亩荒地变成良田,最终消失在渠尾四连新开垦的耕地中。


2014年,随着南岸干渠供水逐渐稳定,四连耕地面积增加到现有的2万余亩,七十九团各连队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追随耕地搬迁而来。


今年32岁的吐洪江·吐瓦力和家人正是这段时间搬来的新居民之一。他和父母从土地稀少的七十九团一连迁入四连,分到了40亩地。


这一年,七十九团从各连队抽调了一批年轻干部到四连,组成新领导班子。“耕地面积大,但水资源不足;新来的居民多,但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这让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六十四团副团长、时任四连连长的谭仕勇回忆说。



连队干部每天走访入户,了解职工群众的实际情况,根据其特点,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的原则,开展就业创业思想引导。他们还主动对接师市就业服务中心及团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每年利用冬闲定期开展养殖、种植、农机、烹饪、保洁等专项技能培训,让所有职工群众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随后,连队干部向团里积极争取养殖扶贫资金近200万元,为52户职工群众发放扶贫羊1340只,设定专门养殖区,扶持擅长养殖的职工群众发展养殖。通过牵线搭桥,连队帮助50余名困难职工群众利用培训学到的劳动技能,在都拉塔口岸就业,实现了全员就业。


产业链诞生新业态


农业是四连的命脉。四连干部经过调研发现,玉米根系发达,不但耐干旱,而且抗风,适应连队环境,于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玉米种植。到2022年,四连种植制种玉米1万亩、商品玉米8600亩,占全连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5%。


耕地面积增加后,大型农机具的短缺问题逐渐凸显。谭仕勇介绍,当时都是雇周边连队的机车,到四连作业需要加一倍的钱,而且忙起来有钱也找不到车,常常耽误农时。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连队干部利用四连土地面积大、农机市场潜力足的优势,积极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连队职工群众购买大中型农机具。



正是在干部们的鼓励下,居民裴国栋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拖拉机,由此带来的大量农机作业让他忙不过来,很快又购买了第二台拖拉机和一台植保无人机,这些年每年收入近20万元。截至目前,四连有5台大型拖拉机、17架中型农机具、4台植保无人机,不但能满足连队生产需求,还能为其他连队提供农机服务。


由于水资源紧缺,四连2万亩土地全部采用节水滴灌技术,每年需要购买大量滴灌材料,连队干部想到招商引进生产滴灌材料的企业。几经联系走访,2015年,连队第一家招商引资企业——可克达拉万祥瑞塑业有限公司落地投产。落地后,该企业发展迅速,可年产3.6万亩地所需滴灌材料,不仅满足了连队需求,还销往周边团场乡镇。


“在洽谈中,我们看清了自身优势:靠近口岸,交通便利,土地面积大。这家企业落地,增强了干部的信心,大家认为连队今后长远发展,还要靠招商引资、靠产业带动。”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刘刚说。


2016年,连队领导班子主动出击,引进了第二家企业——新疆晶玉种业有限公司,对制种玉米开展烘干、加工、包装一条龙服务。


紧接着,通过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一个个项目落地四连:百翔农业有限公司,解决了商品玉米烘干储存、销售问题;发动连队职工子女创办广发财税公司,为连队各企业提供财税服务……这些企业在四连组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11月27日,正逢商品玉米销售旺季,记者走进百翔农业有限公司,机声隆隆、车流不息,一辆辆卡车将烘干的商品玉米运往外地。“连队干部很重视我们,经常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各种难题。在这里发展,我们很安心。”百翔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彩荣说。


扎根在四连的吐洪江·吐瓦力,夏天在玉米田里打拼,秋冬季到连队烘干厂打工,这几年每年都有近10万元的稳定收入。


截至目前,四连共有7家企业落地,为连队解决就业岗位120多个,累计招商引资7000余万元,成为四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合作社结出“金元宝”


2018年,兵团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四连经历了连队“两委”选举、取消“五统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一系列改革过程,赋予职工自主经营权,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群众从事生产的创新创造力。


2019年11月,连队“两委”牵头成立可克达拉市硕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下设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农业灌溉服务、农资供销服务、农产品销售和劳务输出等7个合作组织,全方位服务职工群众,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连队职工来海提·图尔迪阿洪还记得,刚开始大家对合作社不了解,都在观望,很少有人入社。“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地交到合作社去?当时很多人想不通。”来海提·图尔迪阿洪说。



为了把合作社办好,连队“两委”委员多次去周边团场、乡镇,石河子等地的合作社取经。我们把学到的经验和连队实际结合,制定措施,加强管理,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刘刚说。


该合作社土地资源整合后,通过与农机大户、农资经销商协商,土地播种费从每亩25元降到22元,每年仅肥料、尿素等农资优惠就能节省50余万元。同时,他们利用大面积玉米资源优势,与玉米加工企业开展合作,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种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稳定了销售渠道。


为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生产,该合作社推选出14名有技术、会种植的职工群众负责合作社土地种植。这14人每人出资40万元,既作为合作社入社风险金,也作为个人入股资金,其余社员按入社土地亩数缴纳入社资金,共同参加年终利益分红。


吕整治是这14名种植管理人员之一。依靠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高度机械化,他带领3名种植管理人员负责种植2000亩制种玉米。今年,在他们的科学管理下,制种玉米亩产达到490公斤,比去年提高了90公斤,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分红金额。


合作社的利益共享模式,让社员尝到了甜头,充分调动起职工群众的入社积极性。2022年,合作社新增社员70人,达到435人,占全连总人口568人的77%,其中职工248人全员入社,托管耕地面积增长至1.2万亩,占全连耕地面积的60%。


2021年,来海提·图尔迪阿洪把自己的35亩身份地托管给合作社,成为一名社员,土地托管收入1.7万元,去伊宁市开出租车,增收7万余元。“我自己种地,各种成本比较高,也只能赚1万多元。通过把土地托管,不但收入增加了,还能额外打工增收。”来海提·图尔迪阿洪说。


2021年,合作社实现利润710万元,获得最高红利的社员分红14.2万元,像来海提·图尔迪阿洪这样未参与种植,到周边、口岸务工经商的职工共创收840万元,人均增收2万余元,有力助推了连队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2020年、2021年、2022年,靠着“党支部+产业链+合作社+职工群众”模式,四连实现生产总值连续三年突破1亿元,跻身亿元连队行列。其中,2022年,四连实现农业产值6697万元、工业产值5344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00万元,生产总值达1.22亿元,较上年增长8.9%。


“我们要深入挖掘总结好四连的典型经验,以基层党支部为引领,整合各连队现有优势资源,健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新业态,发挥好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拓展多业态发展格局,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改革的红利更多惠及职工群众。”七十九团党委书记、政委李昆朋说。


沉下心打造“幸福地”


今年46岁的栾红彬2010年来到四连,见证了连队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建连以来,这里共栽种树木5.5万棵,完成绿化面积1100余亩,破天荒穿上了“绿衣”。在连队“两委”的带领下,四连基础设施持续得到改善:从用苦水井到深水井,从戈壁路到柏油路,从煤炉到电采暖,从自制渗井到生活污水厂,职工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现在大风偶尔还有,但风沙却成了回忆。这么好的环境,工作机会还多,大家想把家安在这里。”栾红彬说。


“仅在今年,就有99名其他团场居民和退伍军人排队申请成为四连职工,想来我们连队发展。”四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张学鹏自豪地说。



连队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职工忠诚履行新时代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不管工作多忙,每次民兵训练、连队巡逻,我都会准时参加,认真完成各项训练巡逻任务。”职工巴合特汗·马拉西坚定地说。


据了解,目前四连共有37名职工群众报名成为护边员,定期前往附近的边境线守边护边。


11月26日清晨,在一场大雪里,四连“两委”委员来到居民努尔巴合提·胡马尔别克提家,帮他整理院子里的哈萨克毡房。努尔巴合提·胡马尔别克提在院子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最近在室外搭建了这个毡房。


“努尔巴合提兄弟,明年咱们连队准备打造烧烤一条街,你有什么好意见?”干完活后,张学鹏坐在地毯上认真地询问。



“不光烧烤一条街吧?还要充分利用口岸和纳旦木卡伦遗址,打造边境特色葡萄长廊、特色观光园吧?这个我都听说了。我的意见就是完全信任你们,沉下心跟着你们一起干!”努尔巴合提·胡马尔别克提充满期待地说。


在这欢声笑语中,不少小院升起制作早餐的炊烟。大雪继续下着,在巷弄里,连队干部刚刚踏过的脚印清晰可见,更远处,落雪覆盖了白茫茫的大地,开始孕育着又一年的春暖花开。


记者感言:


短短16年时间,一个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连队,靠着一个党支部、一条渠、一条产业链、一个合作社,从过去的全连仅有3人,发展成为现在让人羡慕的“亿元连”。


这奇迹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首先,在师市党委结合实际、立足长远的决策下,四连应运而生,在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解决团场人多地少难题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


其次,在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中,四连职工享有自主经营权,深度参与生产的主动性,激发出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四连干部职工群众的奋斗精神值得学习。兵团精神根植在兵团人心中,坚定了四连干部职工群众在风头水尾里奋斗、在改革大潮里奋斗、在建设家园里奋斗、在守边护边里奋斗的信心、决心。


有了好的领导,好的改革机遇,好的精神信念,还需要脚踏实地去干事创业,才会有最好的结果。


而干事创业的目标,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四连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抢抓时机,扎实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持续助推连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成为“亿元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师市干部职工群众必须继续努力、深化改革、脚踏实地、再接再厉,打造更多像四连这样的亿元连队,兵团的未来才会更强大更繁荣。


来源/原创
编辑/杨倩尧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