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策勒县策勒镇津南新村天气有点冷,但在一排排红顶、黄墙、带院子的房子里,家家户户都很暖和。
津南新村村民托合萨伊普汗·阿力木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因为天津援疆干部的帮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托合萨伊普汗说。
天津市对口支援策勒县前方工作组组长、策勒县委副书记董明彦查看大棚里蔬菜的长势。图由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提供
董明彦是天津市对口支援策勒县前方工作组组长、策勒县委副书记。从2019年12月至今,他已经在策勒县连续工作3年了。说起这3年的援疆生活,董明彦说:“人生中能有一次援疆经历是我的光荣,能为策勒县的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是我的心愿。”
2020年,董明彦不断奔波在去各乡镇村的路上,当年还有3个山区乡镇14个深度贫困村没有脱贫,这成了董明彦心里的一个疙瘩。每个村是什么情况、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如何才能让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村民富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董明彦每个村都走了至少5遍。最终在他的协调和帮助下,为14个村引进了16个对口支援项目,这16个项目都符合各村的实际情况,现在还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董明彦的推动下,进一步完善了津南新村的基础设施,托合萨伊普汗和300多户村民搬出了大山,种起了蔬菜,过上了“一套房,一亩地,一个院”的新生活。
董明彦知道,让策勒县具有更强的“造血功能”,才能更好地完成援疆任务。
天津市对口支援策勒县前方工作组组长、策勒县委副书记董明彦(左)向红枣种植户了解红枣种植情况。图由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提供
“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稳定就业,带动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董明彦说。在经过仔细研究策勒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并多次与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深入交流之后,董明彦又到企业中进行座谈,最终确定了“先筑巢、再引凤”的发展思路。
紧接着就是对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先后投入3530万元,改造厂房、整修街景和基础配套设施,使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园区建好了,招来企业才是关键。3年来,董明彦的足迹遍布20余个省(区市),行程40余万公里,对接企业500余家,落地企业85家,引资到位金额38亿元。深圳忆得美电子有限公司、湖南永兴旺数据线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区,解决就业2200人。
“这里离我们家很近,每月工资2000多元,既能照顾家里,又有稳定收入。”深圳忆得美电子有限公司员工赛迪妮萨罕·买买提说。
董明彦还积极整合受援地农特产品,连续两年参与组织“和田优品”进津展示推介等活动,把策勒红枣、香瓜、乳鸽等特产带进大市场。
董明彦的微信签名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知行合一,我心光明。他说:“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在新疆奋斗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