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十三团幸福镇素有“红枣之都”的美誉。近年来,团镇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职工群众对枣园进行疏密提干改造、增施有机肥,提升红枣品质,确保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
高空俯瞰十三团幸福镇红枣园。王诚 摄
眼下,十三团幸福镇的8.6万亩红枣陆续进入成熟期,硕大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长势喜人,职工群众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在十七连职工张良的枣园,他正和连队农技人员查看红枣最后的坐果情况,交流红枣种植技术。
张良说:“我种了40亩红枣地,科学的种植管理使红枣的品质比往年有所提高,口感也是又脆又甜,希望后面还能增加种植面积,从而增加收入。”
张良(左二)正在和连队工作人员查看红枣最后的坐果情况,交流红枣种植技术。郑亮 摄
该团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南岸,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种植的枣树全部采用天山冰雪融水浇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红枣个大皮薄、肉多核小,甜度非常高。
除了独特的自然条件外,十三团幸福镇还制定红枣提质增效方案,引导职工以“产量为重”向以“品质为重”的思维转变,按照建设全国最优枣树标准化要求,解决红枣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结果部位外移等问题,使枣园达到“行间能行车、株间可过人、枝枝都见光”的条件。目前,该团镇符合疏密提干标准的枣园已达1.6万亩。
十七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杨海娃说:“连队疏密提干面积目前已经达到了50%以上,总产值预计超过9千万元,相信通过各项先进技术,职工群众的收入会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越来越好。”
十九连职工马茂杰就是疏密提干的受益者之一,通过该项技术,他今年种植的200多亩红枣相较于往年个头大、品质好,价格也高。“今年的收入大概在80万到120万,团镇这几年的‘提质增效’让我的收益越来越好,我对未来种植红枣充满了信心。”马茂杰说。
红彤彤的红枣挂满枝头。郑亮 摄
政府带头提质增效,团镇企业也紧随其后。阿拉尔市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作为十三团幸福镇本土红枣加工企业,为了鼓励职工采用疏密提干标准种植模式,还给公司合作社加入疏密提干标准种植模式的职工每亩地赠送100公斤化肥,并与职工签订“保险+期货”订单,进一步增加职工的收入。
十三团幸福镇立足产业实际,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做好精细化管理、加强技术指导,使红枣实现了产量高、品质优、效益高。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红枣树也变成了职工的“摇钱树”。按照测产统计,今年该团镇8.6万亩红枣预计产量在16.4万吨,职工群众丰收在望。(记者 郑亮 通讯员 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