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表妹打电话节日问好,同时也分享假期的快乐。电话那边人声鼎沸,肆市繁华,我能感觉到这个假期带给人们的幸福和快乐。我告诉她,假期没有离开过可克达拉市,一直宅在家里,晒太阳喝茶看书。表妹难以置信的同时,对我正在读的书很兴趣,因为,能让人长假不出门,宅家阅读的一定是本好书。
在可克达拉市品读《可克达拉之恋》,就像给我讲生在陕西,长在陕西时的那些家乡故事一样,更能身临其境,易于共鸣。于是,表妹坐在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咖啡厅里,我躺在阳台的摇椅上,相隔千里,一起品读《可克达拉之恋》,膜拜那个英雄群体的荣光。
2013年,为纪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建团60周年,团场举办了首届“感动团场十大人物”评选,离休干部、老兵闫欣秋和他当时已故17年的妻子、该团学校老校长闫秀珍同时入选,团场宣传科委托我撰写颁奖词。一位离世多年的老人依然受团场职工群众爱戴,并与丈夫一起成为“感动团场十大人物”之一,这在六十六团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我查阅了众多资料,这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可克达拉之恋》的创作原型闫欣秋和闫秀珍老人,近距离触摸那段艰苦岁月中的英雄群体,不由肃然起敬。
2015年冬天,闫欣秋老人在双腿有疾,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蹒跚来到学校找我,说要给我引荐一位知名作家,同时希望我提供帮助,召集一些曾经见证学校创建和发展的老人实地采访,为筹划中的《可克达拉之恋》小说搜集素材。
吴扬才,1963年入伍,1968年入越作战一年。1974年转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武陵大学和湖南大学执教,系《可克达拉之恋》的第一作者。
闫欣秋,1949年参军,后随王震将军进疆,1954年转业到五〇农场(现在的六十六团)工作,历任文化教员、政治干事、科长和团工会副主席等职务。曾荣获“兵团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兵团屯垦戍边劳动者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两次进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可克达拉之恋》的第二作者和小说主人公晏春秋的创作原型。
闫秀珍,1949年参军,西进途中 “逃婚”回到太原女子师范求学,同闫欣秋鸿雁传书八年。1957年她只身一人,长途跋涉,熬过了十多天的旅程,来到了当时还是苇湖碱滩的五〇农场。在简陋的地窝子里与闫欣秋结成连理,并以自己的聪明才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投身教育事业,是小说《可克达拉之恋》主人公严袖珍的创作原型。
吴杨才(左二)与原六十六团教师合影
为了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吴杨才和闫欣秋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到办公室、宿舍和教师家中,与大家聊往事、拉家常。提及老校长闫秀珍,大家啧啧称赞,对于她的优秀事迹如数家珍。有人还献出珍藏多年的照片和笔记,为《可克达拉之恋》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素材和背景资料。作为陪同者,我一次次被感动着。
人常说:“要作文,先做人;不做人,莫作文。”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缺乏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就不能写出健康向上、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作品。吴扬才、闫欣秋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为《可克达拉之恋》的作者和人物原型,必定使作品充满正能量和生命力,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便有了必然性。
“有一首动听的歌叫《草原之夜》,它诞生在可克达拉大草原,被誉为‘东方小夜曲’;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叫晏春秋,他见证了它的诞生,并在第一时间用琴声向远方传出了这天籁之音;有一位美貌的姑娘叫严袖珍,她被这天籁之音所吸引,不畏艰辛千里迢迢来伴晏春秋的琴声。从此,二人尽情唱和,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2016年临近春节时,闫欣秋老人给我发来了《可克达拉之恋》的电子版初稿和小说的内容梗概。
当时我正在湖南出差,没有电脑,也只能对着小小的手机屏幕先睹为快。因为是初稿,很多的句子和故事还略带瑕疵,需要打磨,但作者的创作效率和文字功底让人敬佩。
2017年,《可克达拉之恋》第一版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正式出炉,经过修改后的《可克达拉之恋》更加精美。小说以可克达拉市的开发、建设为着眼点,讲述了男主人公从内地通过参军来到可克达拉,女主人公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在内地的高薪、受人尊敬的工作,追随男主人公来到可克达拉,和男主人公一起投身到可克达拉的建设之中。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女、好友以及好友的子女长大后也纷纷来到可克达拉,为可克达拉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全书共八个章节,22万字,小说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作者惜墨如金,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在描写第一代兵团人仗剑扶犁、屯垦戍边的故事里,一字一句包含着亲历者的真挚情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闫欣秋(左三)与原六十六团老教师合影
小说《可克达拉之恋》描写的是两个人的故事,却承载了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无论是小说的作者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都近在咫尺,立在纸面,让我有着神奇的穿越感。以至于在此后的每一次文学社讲座中,我都会谈到这本书,给大家推荐这本书。除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小说承载的社会价值,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下关于那个时代英雄群体最鲜活的记忆。
再读《可克达拉之恋》,原因是这本书对我来讲极易引起共鸣,毕竟我也是从陕西到兵团工作,且在主人公所在的团场,所在的学校。如今闫秀珍当年栽下的白杨树已经合抱难围,她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她所创建的学校远近闻名。
2022年5月,闫欣秋老人给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一批图书,捐书的现场,师生们聆听了老一辈军垦人的英雄故事。援疆干部常建军同志眼含泪花,深情感叹:《可克达拉之恋》是一个英雄群体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没有精神世界的人是空虚苍白的;一个缺乏信仰和精神支撑的群体是涣散无力的。我们需要铭记兵团那些艰苦创业的光荣历史,需要传承兵团人积淀下来的,符合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精神。在兵团建设和可克达拉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可克达拉之恋》不失为一本好书,它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和兵团建设者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把可克达拉市建设得更加美丽。
(作者:赵旭风 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理事,现就职于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