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1860年)春末的一天,伊犁河谷的积雪早已融化,水汽上升,天空腾起一朵朵白云,家住孙扎齐牛录的54岁锡伯族人沃克津骑在马上,沿着山边道路赶路。他要在几天之内,赶到一座名叫辉番的卡伦值守。在这座类似边疆防御管理哨所的设施中,他将度过整个夏天。
这条道路,他的祖辈已经走过无数次。从乾隆三十年(1765年)8月,沃克津的锡伯族祖辈从东北迁移到伊犁河谷开始,已经过去了近100年。对于沃克津来说,他的出生地,伊犁河南察布查尔大渠两岸,已经是自己的家乡。而追随先辈足迹去偏远的卡伦执勤,守卫祖国疆土,是锡伯族人自豪的传统。然而,路途漫长、人生地疏,刚一上路,沃克津就感受到思乡寂寞的滋味。
163年后,2023年10月10日傍晚,天气晴朗,在六十七团一片收割完的玉米地旁,纳旦木卡伦遗址静静矗立。这座卡伦向西5公里外,就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边境线。
仔细端详,这座跟辉番卡伦类似的长方形建筑坐北朝南。卡伦长36.5米、宽30米,残存的墙体高约3米、厚约2米,是先中间再两侧多次夯筑而成,仅有的南门已经坍塌,四角有角台,起加固墙体、提高防御能力的作用。
这是伊犁河谷现存18座卡伦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傍晚的橘红色霞光中,纳旦木卡伦“沉默不语”,其斑驳的身躯围出一片长方形空地,跟百年前一样的风在空地的荒草尖轻柔流动。走近卡伦,就仿佛置身一座神秘的露天博物馆。让我们从沃克津的书信体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中,回到163年前的辉番卡伦。
沃克津,锡伯营镶白旗人,出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咸丰九年(1859年),沃克津53岁,升任镶白旗防御。第二年,他按照规制去辉番卡伦值勤半年,《辉番卡伦来信》就是他在这次值勤时写给朋友的。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重新统一新疆,彻底收复西域故土。当时的北疆由于连年战争,人烟稀少,清政府便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部队,按照民族编制为索伦营、锡伯营、厄鲁特营、察哈尔营四营,长期驻防在全疆政治军事中心伊犁。
辉番卡伦为索伦营领队大臣管辖的十座卡伦之一,这个称呼源于索伦营部落名,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杰特苏州、伊犁河北30余公里处。虽然由索伦营领队大臣管辖,但从乾隆时期初设卡伦开始,这座卡伦除索伦营官兵驻守外,还派有锡伯营、厄鲁特营官兵驻守。
沃克津从惠远城出发,一路向西。在马上,沃克津还惦记着沿途的锡伯族村庄,希望在那里碰到亲戚故旧。从霍尔果斯河附近开始,这一带都是索伦人居住地。但由于此前瘟疫频发,人口锐减,直到不少锡伯人迁居此处,沃克津才得以一路探亲访友,得到茶饭款待,一叙乡情。
很快,沃克津抵达了辉番卡伦。通过《辉番卡伦来信》中详细的描述,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一窥卡伦内部布局。走入卡伦中,正中央有平房三间,正是沃克津居住之地。进去后,沃克津发现门内有摆放着文书档案的架子,也有用线串起、记着值守日期的木牌。卡伦内西面有索伦营官兵住房两间,旁边还有马厩,大门旁各有一间平房,为厄鲁特营士兵住房。
由此可见,在如今看似不大的卡伦残墙内,竟还出现过这么多建筑物,每一处建筑都有具体用途,共同巧妙构成了值守官兵日常生活工作的紧凑空间。
信中还描述了官兵的业余生活。当地的官兵,除了日常巡逻操练等公务,年少者会制作木制弹弓,年长者会叠纸做棋子进行对弈。沃克津则喜欢诵读古籍,早晚公务闲暇时还练习射箭。他在文中一表坐卡心境:“夏日虽长,而惜时用功,黾勉从事;蚊虻虽多,心神既定,亦不觉劳累矣。”
由于远离孙扎齐牛录,在信中,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浓浓思乡之情。但在信的结尾,沃克津感叹守卫疆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力求全力完成职责使命,甚至开始不思故乡:“竟不思速回家乡者,唯恐有违规制耳。”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清朝后期日渐衰败,光绪时期,霍尔果斯河以西大片土地,包括沃克津曾经驻守的辉番卡伦,都被割给沙俄,而沃克津的锡伯同乡,则迁居到霍尔果斯河以东一带,形成了目前的伊车嘎善锡伯乡。伊犁河谷现存卡伦,包括纳旦木卡伦,都是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于边境线旁设立。
目前,伊犁河谷共发现卡伦遗址18处,绝大多数分布于兵团四师边境团场。在师市辖区的卡伦遗址中,有11座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又以六十七团为最多,包括纳旦木卡伦、吾桐孜卡伦、头湖卡伦等,共有7座。
长期以来,边境线上的卡伦以其厚重的历史,体现着各族儿女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也成为周边锡伯族群众的精神坐标。每年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群众都会来到纳旦木卡伦祭拜,念诵祭词,虔诚敬酒,以缅怀先辈、致敬英雄。
现存的卡伦旁,风沙弥漫,土地贫瘠,一直都是荒凉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沿着边境线,一个个现代化团场建起,在一代代兵团人的努力下,防风林带昂然挺立,苹果树、桃树、杏树,树树成行,玉米、棉花、油菜漫天遍野,逐渐改善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城。
如今,卡伦边上的兵团人,也以“卡伦”为名,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在纳旦木卡伦以东1公里外,有一座以卡伦命名的葡萄酒庄,生产出屡获国内外奖项的葡萄酒。而在北部5公里外,六十七团六连以地处连队的吾桐孜卡伦命名蔬果采摘基地,大力发展城郊经济。
岁月在变迁,卡伦的历史在远去,但卡伦所蕴含的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如今,新一代兵团儿女正昂首阔步,继承着一代代屯垦戍边先烈的遗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以奋斗者的姿态,建设美丽边疆,维护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