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尤勒滚鲁克村7岁的阿迪力(化名)翻开语文书,迫不及待地读起了汉字:天、地、人……
可是在两年前,阿迪力即使戴上1000多度的眼镜,矫正视力也只能到0.2,他被确诊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晶状体悬韧带疾病——双眼球形晶状体。为了全力救治阿迪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团队远赴一师医院为其进行手术。
2023年6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位眼科专家赶赴一师医院,为阿迪力进行手术。黄叶叶 摄
阿迪力的故事是医疗援疆专家倾力帮扶该院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一批批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来到一师阿拉尔市,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送到了这里。
攻克疑难杂症填补医疗空白
无限循环做肾透析、跑遍全国各地医院备案苦等肾源、2015年终于等到合适肾源进行了肾移植……然而2022年开始,刘青鹏(化名)移植的肾又逐渐开始衰竭,原来他患有罕见的法布雷病,这是导致他肾衰竭反复的“元凶”。
2023年8月底,一师医院肾内科援疆专家张晓辉接诊后,对刘青鹏进行治疗。“该患者是当地医院肾内科首次治疗法布雷病的病人,为南疆首例。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让肾内科对罕见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张晓辉说。
肾内科主任黄汉红说,援疆专家带来了思想的碰撞,在病例讨论、临床带教下,团队学到了更前沿的治疗技术。
2023年3月17日,一师医院柔性援疆专家傅松龄带领心血管病科梁晶星、马鹏超两位徒弟和先心病介入医护团队,为16名患儿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
“我们不仅要把技术留在这里,还要带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今后医院发展建设留下‘火种’。”傅松龄说。
在中组部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一期)“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领队、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大进看来,一师医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完善疑难杂症的诊疗能力,让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且便利的医疗服务。相较援疆前,一师医院三级手术增长56.43%,四级手术增加约5倍;生殖医学、新生儿科、急诊外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重点专科数量不断增加,其中,2023年新增6个兵团级重点专科。
“一师医院作为兵团唯一一家中组部‘组团式’医疗援疆的受援医院,通过‘以院包科’‘柔性援疆’等多种形式,对一师医院20个学科进行持续定向帮扶,提升了各学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先后引进、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09项,其中44项技术填补了南疆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一师医院党委书记管永虎说。
让群众享更好医疗服务
96岁的陈老太于2023年3月开始走路困难,特别是出现了左侧下肢无力、麻木等不适症状,家人带其到当地医院就诊,效果不佳。经多方打听,得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在一师医院开展援疆工作,随即来到该院求医。
神经外科援疆专家赵明飞对她进行了详尽的检查,结合陈老太10年前有两次椎管肿瘤切除手术的经历,确诊陈老太因肿瘤复发,挤压脊髓而导致肌体乏力。
“近百岁的老人,体质较弱,且合并有巨大的甲状腺瘤,围手术期的风险非常大。”赵明飞说,“但若不治,她又有可能瘫痪。”在得知手术各种潜在风险后,陈老太与家人仍积极要求手术治疗。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不会因为风险大而退缩。”赵明飞为陈老太制定了详细的手术预案。
在多学科支持下,历时3小时,成功切除陈老太椎管内复发肿瘤。术后5天,陈老太已可以下床正常行走。
这个治疗过程,是一师医院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一个写照。一师医院在2022年度兵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名。
把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基层
“非常感谢援疆专家,救了我们的孩子,现在孩子恢复得很好,也长胖了。”如今,看着抱在怀中咯咯笑的小柠檬(化名),小柠檬的母亲眼里满是感激的泪水。得知小柠檬健康成长的消息,一师医院新生儿科援疆专家王丹丹欣慰不已。
一师医院新生儿科援疆专家王丹丹为患儿查体。周玲玲 摄
小柠檬的胎龄只有31周,出生体重仅1500g,40天后出现了反复黄疸、甲床苍白等症状,为了查明病因,王丹丹为小柠檬进行新生儿骨髓穿刺术。因其年龄小,风险高、技术操作难度大,但王丹丹成功实施了穿刺,抽取骨髓液并进行涂片,确诊小柠檬为“重度贫血”。经综合治疗后,小柠檬各项指标已恢复到正常值。
此例技术填补了一师医院新生儿科诊疗技术的空白。像小柠檬一样,因为援疆专家而改变命运的人还有很多。“我的肾脏有毛病,援疆医生经常来连队免费给大家看病,我现在身体好得很。”提起援疆医疗队常态化开展的送医送药活动,一团金银川镇二十连年逾80岁的吐尼亚孜·艾克麦提满怀感激。
一手解近忧,一手谋远略。仅发展一家医院远远不够,还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提升区域医疗水平。近两年来,一师医院参与构建阿克苏地区和一师专科联盟21个,累计开展各项活动283次,推广特色技术和适宜技术41项,辐射阿克苏地区7所县级医院和三师、十四师、喀什、巴楚等。一师医院作为专科联盟的牵头单位之一,于2022年8月获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科研赋能医院发展
“针尖上跳芭蕾舞,不能有丝毫马虎。”一师医院眼科援疆专家唐旭园如此描述这个高难度的眼科显微操作——玻璃体切割手术。
一师医院白内障、青光眼等眼前段的手术水平已比较成熟,也引进了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相关仪器,却缺乏可以独立开展该手术的人才。唐旭园进疆后,为一师医院眼科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流程。在“导师带徒”机制下,一师医院眼科两位医师已能独立开展常规的玻璃体切割手术。
近年来,一师医院400名中青年骨干先后赴浙江大学及6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援方医院专家近700人次来一师医院讲学、指导。“在医疗援疆专家的指导下,截至目前,181名年轻骨干学员已有56名出师,其中22名被列为自治区级优秀学员,发表学术论文216篇,‘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成果显著。”陈大进介绍道。
一师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周旭晨说,自己是“组团式”医疗援疆的受益者,受益于双向奔赴的培训,参加了由浙大儿科牵头、一师医院参与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2023年获评第五届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中的科技成果一等奖。
一师医院共申请浙江省叮咚依生卫生健康基金会“水火无情人有情”慈善救助项目55万元公益金,助25名烧烫伤患者走出阴霾,重获新生。胡珺 摄
周旭晨表示,在援疆专家的指导、支持下,自己现在申报、主持的课题越来越多,带领团队做科研和教学,让医院新生儿科卫生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得到提升。
2023年8月,陈大进获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一师医院实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上零的突破。
近3年来,一师医院主持兵团级科研项目5项、师市级科研项目24项、院级科研项目46项,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科研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近年,一师医院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医学院6家附属医院的定点对口帮扶,通过开展‘传帮带’,培养优秀骨干医疗队伍和后备学科带头人,提升科室管理、业务、科教研等能力,加快青年医生成长成才步伐,培养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伍,全面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管永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