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叶欢给学生上课。 (资料图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020年3月,叶欢肩负援疆使命,带着组织的嘱托、家人的期盼,来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开启了“春风化雨、教育援疆”的新征程。
叶欢是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的一名高中教师,现任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高三政治教师。三年来,叶欢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在培育“造血”能力上下功夫,积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在她的带领下,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的政治教师教学能力有了稳步提升。
留下更多教育火种
“留下更多的火种,才能成燎原之势。成就更多教师,才能成就更多学生。”叶欢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教研座谈会上说。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更离不开青年教师的传承与创新。为推动年轻教师成长,叶欢经常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指导他们制作教学课件,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指导年轻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写论文、做课题,通过激发年轻教师比学赶超的竞争力,帮助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在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结对活动中,叶欢先后与教师姑尼沙·买买提、热娜姑·吾布力、古来则·阿不力海提结为师徒。根据每名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学生学情,制定“相互听课”的指导计划,把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如粉笔字板书、普通话教学等全部演示给徒弟。同时,她还和徒弟一起观评优秀课件,探讨教学方法,共同进步。经过一学年的传帮带,结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学生的成绩也直线上升,师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托起希望的太阳
叶欢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本精妙的书,每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内在潜力,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上进的动力。
来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后,叶欢担任高三年级的政治教学任务。她所教班级大部分学生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薄弱的难题。起初,班上的阿不都乃比·塞米在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发呆,不愿回答问题也不写作业,这种状态引起了叶欢的注意。叶欢找他谈心,得知他因为基础差、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心理,不想参加高考,只等一毕业就回家去种地。阿不都乃比·塞米的父母也很少关心他的成绩,家里讨论的话题是一日三餐、果树、棉花等,对为何要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将来去哪里读书等等,从不谈起。
了解这些情况后,叶欢开始表扬他体育学科成绩优秀,肯定他在专业课上的努力,赞赏他执着于体育训练的行为,并引导他把这种执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给他讲《资治通鉴》里“孙权劝学”的故事,讲“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勉励他不要放弃、奋勇直追,考一所理想大学,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基础。
此后,谈心成了他们师生的“必修课”,话题从高考到读书的快乐、从南疆到疆外的世界。渐渐地,阿不都乃比·塞米重新拾起学习的信心,每天坚持抄写、背诵,一点点学习,一步步紧跟,学习基础越来越扎实,书写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临近高考的一个月,叶欢常常对阿不都乃比·塞米的试卷面批面改。阿不都乃比·塞米把批改的试卷当成复习资料抄写、背诵。苦心人,天不负。最终,阿不都乃比·塞米高考时文科综合取得了全班最高分,成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
如今的阿不都乃比·塞米与高中时已截然不同。他时常打电话告诉叶欢在大学的所见所闻。说他当了班长,班上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他想有一天跟同学一起去游历祖国的壮美河山、去品尝祖国各地的美食,还想到叶欢老师的家乡去看看。说如果没有遇到叶老师,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待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村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叶欢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她的教育梦。她常说:“怀揣一颗爱心,你会发现校园到处都是灿烂的花朵。”每天和学生相处,看着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骄傲和荣光。在美丽的昆仑山脚下,她将继续用满腔热血谱写最美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