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患者渴求的目光,护士义无反顾;面对自己肩负的职责,护士兢兢业业;面对时代的召唤,护士一往无前。她们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为师市及周边地方各族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为师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5·12”国际护士节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师市总医院,聆听护士们的故事。

韩素英(右)练习抢救技术。
急救车呼啸而至,刚在师市总医院急诊科门口停稳,几名医生和护士就立刻冲过去,迅速将病人推进急诊室。
观察病情、量血压、吸氧、输液、心肺复苏……对师市总医院急诊科的护理团队来说,这是经常发生的一幕。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个战场的前沿阵地。在这里,急诊科护士是冲锋上阵的“勇士”。
1978年出生的韩素英已经在师市总医院急诊科工作9年了,电话从不关机,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这是韩素英从业20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急诊科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医护人员要时刻准备应对病人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遇到急危重症的患者,更是要随时与死神赛跑。
韩素英说,作为急诊科护士,不仅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作出临床判断,还要熟练操作各种抢救器械,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对于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要细致观察、敏锐反应,迅速稳妥做好抢救工作。
2022年底,师市总医院急诊科每天接诊200至300人,韩素英几个月没有离开过急诊科,吃住都在医院。有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参与一轮抢救下来,韩素英的汗水已经模糊了防护镜,患者家属的一句“谢谢,辛苦了”,是她最大的安慰。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一定要坚持下去。”韩素英说。

孙梅查看病人的生命体征指标。
早上10点,师市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交班的时间到了,身材瘦小的护士孙梅站起身来,再一次检查各床病人的情况。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重症监护室常备的仪器设备“护卫”在病人身侧,复杂的仪表键盘、闪动的荧屏令人眼花缭乱……在此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她一直保持着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给病人输液、换药、润唇、翻身,时刻注意着各种仪器的运作……
孙梅是师市总医院重症医学科12名护士中的一员。这样的夜班和白班,她已经干了8年多了,她让一个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重症病人转危为安。
住进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几乎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和大手术之后的病人,病种多、病情复杂,所以对护士的素质要求极高。她们要及时捕捉和判断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还要对重症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孙梅直率地说,干护理工作说不累、不苦,那是假的,科里的护士们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是没有家人陪伴的,所有的生活护理都要由护士来完成。洗头、擦拭身体、喂食、翻身、接大小便……脏、累、苦不说,压力还很大,孙梅有时也会打退堂鼓,能够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莫过于看到病人康复后露出的微笑。

王芬在护理新生儿。
儿科的护士不仅要与孩子的疾病作战,还要为家属焦虑着急,她们将爱心、细心与责任心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1994年出生的王芬在师市总医院儿科已经工作两年了,儿科救治的全是0到14周岁的孩子。这一阶段,恰恰是生命最为娇弱的时期,因此,儿科的护士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工作难度,都相对较高。
在病房,王芬与家长详细沟通孩子的病情,嘱咐家长如何照顾孩子,并用微笑与鼓励减轻家长的焦虑。
在孩子多、哭声大的儿科病房,给孩子打针、抽血都是一场“硬仗”。
王芬说:“注射器针头扎的是孩子,同时也是父母的心。”刚开始扎针,她觉得压力很大,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家长的鼓励,现在王芬扎针力求一次成功。
新生儿监护室是儿科最特殊的病房。从穿衣服、换尿布,到清洁、检查,每一道程序都需要王芬和她的同事们认真仔细地操作,哪怕是最简单不过的调配奶粉,她们也要一次次核对准确。
在工作中收获快乐的同时,也会遇到委屈。“有时碰到家属的不理解和埋怨,我也哭过,但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擦干眼泪之后,继续投入下一阶段工作。”王芬说。
一袭白素衣,一双纤纤手,一颗炽热心。白衣天使们每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繁杂辛苦的护理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始终保持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用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用爱守护着每一位患者。(全媒体记者 李梦娜 通讯员 马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