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业,我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植物生长的好与坏,全在根系,根系的关键在土壤。”
“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科技是必选项,没有科技,农业走不出来。”
……
于志新说他不懂农业。可真正聊起农业,今年56岁的他滔滔不绝,知识、理念、思考,头头是道。
于志新总说:“我永远是说的比做的好。”的确,他的口才很好、思维敏捷。可历数这两年在畜牧连的工作,职工群众说他:“婆婆嘴、爱操心,做了些实事。”
来到一〇四团畜牧连任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时间,于志新对连队发展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鲜花小镇与刺绣基地并轨前行,劳动教育与采摘配送提质增量,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民生改善,实现共同富裕。”
科技加持,打造种植示范园
乌鲁木齐南戈壁地区,是于志新从畜牧行业转型到农业生产的“试验田”。这里的万亩桃园早已是久负盛名的鲜桃生产基地,桃子成熟的季节,游客络绎不绝。
2014年,于志新来到一〇四团一连任职党支部书记,发现这里的桃子30%通过采摘销售,能卖个好价钱,可还有70%左右的桃子要进入市场销售,但商品率低,卖不上好价钱,职工收入不高。
问题在哪儿?于志新在心底发问,也开始了他的学习和科技创新之路。
一〇四团“大话西游万亩桃园”起始于2008年,十多年过去,当时的品种选择、种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需要和管护标准,桃园欲闭严重,透风、透光效果差,管理上无法使用机械化工具,果品品质不好,商品率只有40%。
大量调研后,虽然问题症结找到了,可品种改良是大事,让种植户们放弃精心管护了十多年的桃园,谁愿意?
于志新想改变,可在此之前,他在一〇四团牧四场工作了14年,后来又在育肥羊厂工作,对于农业,当时的他的确是个“门外汉”。
不懂就学。外出考察请教、网上查阅资料、书本学习理论,于志新的“科技革新”思路渐渐清晰。
南戈壁地区是沙土地,海拔1300多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里种植的桃子汁多味甜,口感好。同时,这里位于乌鲁木齐近郊,背靠百万级人口的城市市场。
“从种植环境和市场资源两方面说,这里是‘双优势’地区,想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要靠科学技术。”于志新下定决心——科技示范,引领改革。
连队“两委”牵头成立戈壁御园桃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7个中蟠和中油蟠系列品种,种植模式采用株距1.2米、行距4米的高密度、主干型、一边倒种植新技术,这样不仅能规避后期桃园的欲闭问题,还能实现打药、除草、施肥、冬埋等重要工作的机械化操作。
可作物生长靠根系,根系关键在土壤。南戈壁地区土层浅、盐碱重、有机质含量低。要种好桃树,首先得改良土壤。
种植沟开挖1米宽、0.6米深,底层铺草帘子,覆土6公分左右,优质农家肥垫层8公分,再垫上20至25公分种植土后,表层用土和牛粪混合后覆盖10公分。“这样既提升土壤肥力,又能保墒,能有效促进桃树根系发达。”于志新说。
100亩高标准桃树示范园建成了,2020年种植,2021年挂果,今年便可进入丰产期。“通过电商销售到乌鲁木齐的一些社区后,客户都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桃子。”于志新说,示范园刚挂果,产量不大,但桃子大、肉质厚、汁水丰富,口感香甜,一公斤能卖到十几块钱。
科技助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果品质量和劳动强度的对比,让种了十多年桃树的种植户们看到了差距。在2020年于志新离开一连之前,连队已经有100余亩桃园开始了品种改良和种植模式改变。
虽然已经离开了一连,可于志新依然心心念念着鲜桃产业发展,有需要技术帮扶的职工,他都会免费提供指导帮扶。宽行距、密株距的种植模式,实现了果园的机械化和省力化管理,大幅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也有效提升了桃子的质量和效益,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在基层做科技推广,需要示范和样板,这样才能在对比中激发群众的参与度。”几年过来,于志新已经深谙基层科技推广的秘诀。
来到畜牧连工作后,于志新的“科技范儿”更足了。这个连队的农业基础条件更好,不仅有高科技农业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智能温室,还有设施农业基地。
爱琢磨的于志新又开始琢磨了。连队的设施农业基地有60多个温室大棚,全部作为职工身份地确权到每家每户,可因为这个连队的职工多是定居牧民,对设施农业不了解,大棚多数被流转给蔬菜种植户。同时,由于技术不到位,种植户们均常年种植叶菜,不仅效益低,也未能发挥温室特有的“春提早、秋延晚”优势。
如何提升附加值?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客户走访后,连队“两委”确定了利用设施农业基地,发展鲜花种植产业的方向。温室大棚集中流转,由连队的天鹅之乡合作社招引鲜花种植户来承包种植。“同样一个温室,种植蔬菜产值一年2万至5万元,种植鲜花就是7万至10万元。”于志新高兴地说,不仅提升了集体收益,流转费也更高了,连队职工的收入自然增加了。
目前,畜牧连鲜花小镇已经聚集了10多户鲜花种植户,有33个温室种植鲜花。“还有很多鲜花种植户正在对接洽谈。”于志新说,要形成规模化效应,当前的体量还不够,连队党支部已经与新疆农垦科学院五家渠绿风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合作,计划投资110万元,改造温室大棚10栋;师团党委支持1000万元,新建现代化温室大棚30栋。
“这样下来,我们的温室大棚能达到100多个,就能形成乌鲁木齐地区较大的鲜花培育种植基地。”于志新对未来连队鲜花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更满怀期待。
科技引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漫步畜牧连,最吸引人的要数坐落在现代化智能温室里的海力特云雾培智能植物工厂,这里的蔬菜15至20天就可以收获一茬,使用水雾培技术种植,避免了病虫害,绝对有机无公害。“海力特植物工厂是一个科技富矿,它可以直观地让职工群众看到科技的力量。”于志新说。
海力特的科技魅力,不仅要展示给职工群众,还有源源不断的“小客人”。
抢抓国家教育改革进程中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战略部署,畜牧连“两委”因地制宜,利用连队已有的现代化智能温室、海力特云雾培智能植物工厂、无人机培训及驾考基地、哈萨克民族刺绣工厂、设施农业基地等,与新疆树人全程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并有效运营兵团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A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蔬菜园里学习中草药知识和蔬菜种植技术,在花卉园里种植花卉,在无人机基地动手组装操作无人机,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农耕文化展示,还有现代科技的魅力感受,孩子们不仅能亲手操作实践,更能激发大家对科技的兴趣和向往。
今年截至目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已经接待了乌鲁木齐8所学校的5000余名中小学生。现在,还有20多所学校正在洽谈对接。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于志新坚持“科技引领”理念的落地。“凡是发展,离不开科技,如果不是畜牧连有良好的科技基础,也不会吸引这样的产业落地。”于志新说。
融合科技,推动乡村振兴,于志新的“科技版图”已经越绘越大。在刺绣工厂引进先进设备、无人机驾考培训基地的拓展、设施农业的提档升级、海力特智能植物工厂的科技普及,甚至是蔬菜采摘基地的新品种种植,在于志新的计划里,每一项产业都要融入科技。不仅如此,科技助力市场运营、科技聚力人才振兴、科技优化基层治理,不仅让科技夯实连队产业发展的基础,还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科技推广是全面的,也是系统的,我们现在的工作,科技含量并不高,科技范还不足。”于志新说,只恨时光匆匆,两鬓已满霜,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