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巴里坤草原保护“三部曲”
 
兵团广播电视台

  五月的巴里坤草原,草长莺飞,生机盎然。巴里坤湖岸边,如茵绿草铺向远山,成群的牛羊散落在草原上,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牧区风光图。

  巴里坤草原是我区三大草原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达2800余万亩。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巴里坤草原冬季降雪连年偏少,使得该草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土壤出现盐渍化,草场开始退化。同时,一度存在的过度放牧和规模化农业开发现象,加剧了这一趋势。

  巴里坤草原是东天山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在中央、自治区、哈密市支持帮助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中抓好三件事、写好“三部曲”,从根本上扭转了草原退化趋势,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

  生态奖补 一举多得

  “去年,我领到了26000多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5月25日,谈起巴里坤草原生态保护,牧民阿热勒拜克·托力恒高兴地说。

  阿热勒拜克是巴里坤县八墙子乡阿格喜沃巴村人,2018年,他申请了3万元的小额贷款,在村里开起了一家饲料加工厂,每年有七八万元收入。他说:“用秸秆等加工饲料,能够减轻草场放牧牛羊的压力,也算是为保护草原生态出了力。”

  八墙子乡有1500多名牧民,年年都能如期领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

  这笔补助奖励金分为草场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两个项目。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支持下,巴里坤草原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1年起实施,为期5年;2021年起进入了第3轮实施期。

  “政策的实施,带动农牧民增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巴里坤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在保护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促进了牧区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巴里坤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温斌说,2022年,巴里坤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面积达1826.86万亩,补助资金5841.15万元。

  生态奖补,一举多得。巴里坤县是畜牧大县,草原畜牧业是牧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之前,草原利用强度逐年加大,草畜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草原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经测算,巴里坤草原夏牧场有123万亩,利用时间90天左右;春秋牧场有708万亩,利用时间175天左右;冬牧场有1095万亩,利用时间100天左右;全年牧场有54万亩,另有打草地18万亩。其中,春秋牧场、夏牧场是巴里坤畜牧业发展“主阵地”,但重复利用、高强度利用状况突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后,牧场通过季节性休牧、轮牧、减畜,初步实现草畜平衡,得以休养生息。

每年8月,巴里坤草原人工种植饲草进入收获季。图为2022年8月饲草收割场景。张建刚摄

  “在政策引领下,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得到了牧民群众的拥护,有力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温斌说,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减牧不减收、小畜换大畜、集约化生产,成为牧区经济发展新气象。

  重点治理 大湖新生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历史上曾是一个烟波浩渺、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百年来,随着降水量减小和湖边人烟日益繁盛,注入湖中的水量不断减少,湖面曾一度萎缩至37平方公里。

  湖水滋养着草原,草原反哺着湖泊。近年来,在巴里坤草原生态治理与恢复中,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县把巴里坤湖的生态治理作为核心和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令巴里坤湖得到了新生。

  早在200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巴里坤湖列入“东天山生态功能区重要地区”,采取措施保护巴里坤湖生态环境,使一度萎缩的湖水面积稳步恢复。2011年5月,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湿地保护条例》,巴里坤湖及其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法律支持;2017年,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出台巴里坤湖化工产能退出方案,巴里坤湖周边6家芒硝生产企业关停退出。巴里坤县又投入1.1亿元对湖区周边草场约150万吨废渣进行处理。

  “原先堆积废渣的地方全部覆土播草,如今已成了碧绿的草场。”温斌说,2019年,县里把巴里坤湖湿地、高家湖湿地以及其他零星湿地连片统一保护,统称巴里坤湿地,保护面积扩展到134万亩。

  湿地生态保护,水是关键。2019年,巴里坤县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出水水质标准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提高到一级A。每年,有百万立方米处理后的水输往湿地,用于数万亩退化草原的饲草补播改良工程。

  大湖雄风今犹在。多年的治理,巴里坤湖湖水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超过了100平方公里。今年4月,以巴里坤湖为中心,数千只蓑羽鹤迁徙至巴里坤草原,沉寂了整个冬季的草原迎来了候鸟回归的高峰。

  湖区治理带动草原生态恢复,美丽的草原成为巴里坤牧民增收致富的大舞台。在巴里坤湖景区卡子湖观景点,环湖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木栈道、观景台一应俱全,吸引着大批游客到来,带动了附近200多名牧民就业创业。海子沿乡尖山子村村民阿达里·芒力克在景区开了一家饭馆,旅游旺季时饭馆内一桌难求。他说:“水清草绿,游客变多了,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保护草原 人人参与

  初夏时节,东天山顶上白雪皑皑;山下的巴里坤草原鸟语花香,一片青绿。

初夏时节,巴里坤湖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资料图)。李华摄

  穿越东天山北坡的G575线,在山腹中打通了往返两条隧道,让哈密市伊州区至巴里坤县的通车时长缩短了一个半小时。在隧道外两公里处,人们会经常看见野生马鹿悠闲觅食。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草原,承担施工任务的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新疆G575线巴哈公路土建一标项目部建设者们,专门测算了野生马鹿的行走路线,在道路施工中修建了5条野生马鹿“过马路”的专用通道。仅此一项,就追加投资1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在这条道路两侧,建设者们还用石块垒砌了一个个粉红椋鸟的巢。吸引了大批粉红椋鸟,它们为巴里坤草原防范蝗灾立下了功劳。

巴里坤草原上,人工搭建的粉红椋鸟巢穴,年年吸引大批粉红椋鸟到来。这些“草原灭蝗铁甲兵”为防范蝗灾立下了功劳(资料图)。李华摄

  在巴里坤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既有常年进行宣传教育的因素,也有各类项目的影响带动。

  人工种植饲草是确保牲畜安全越冬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巴里坤县加大辖区内天然草场功能区划分,实施科学管理,通过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等政策,使草原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目前巴里坤县牧草种植面积接近20万亩,苜蓿种植面积6万亩左右。人工种植的牧草优质又高产,不仅减轻了草原载畜压力,而且为牧民收入持续提升提供了保障。

  “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各种因素,统筹考虑。”温斌说,下一步,巴里坤县将开展巴里坤草原(湿地)综合调查工作,让生态治理和恢复工作更加精准和科学,同时,继续抓好天然草原补播改良和人工草料地建设,确保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动态划分好围栏封育区、禁牧区、轮牧区和梯度放牧区的范围,实现草原生态良好保护与科学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编辑/尹潇婕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 最热
  • 最热
  • 最热
查看更多新闻...
底层页正文右侧包含页_

Copyright 2007 www.btzx.com.cn all right reserned

技术支持:兵团广播电视台兵团在线网站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爱民路439号

版权所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

新 ICP备12002554号 - 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新备20080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651202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