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南疆驻村第一书记风采】达里雅布依的一粒沙——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村第一书记邹海龙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故事
7.5万
原创


这一次,我们深入“死亡之海”,探索中国最后的“原始村落”——达里雅布依村,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之一,2021年3月,师市派驻南疆第一书记邹海龙任达里雅布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打开地图,搜索达里雅布依村,在克里雅河即将沉没于滚滚黄沙的最后关头,大漠深处的一片神秘绿洲出现了。

按照地图,我们驱车从于田县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肚脐眼”挺进,跑最野的路,吹最野的风,吃最野的土,沿途路过无数沼泽、沙丘、河滩,在无垠的沙海中穿梭 330公里,历经漫长的5小时车程。

升起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可以清楚地看到沿河生态系统依河而生,伴河而存。河两岸的沙地上稀疏点缀着胡杨、红柳、芦苇、骆驼刺等荒漠植被,形成了一条东西宽五到十公里的生态走廊。在此之外的远方,全都是无边无际的荒漠黄沙。

这天,同我们一起到达里雅布依老村的,还有80辆自驾旅游车。体验原始村落的生活,无数游客趋之若鹜。

一下车,阿斯亚木·艾买尔就开始招呼我们。26岁的阿斯亚木·艾买尔是达里雅布依沙漠守望者旅游合作社的负责人,负责全盘统筹协调。

我们在村民买买提·买提库尔班家,观赏了红柳枝或芦苇扎起的“笆子房”;在买塞地·阿布都拉家,吃上了沙子里烤出的热气腾腾“库买其”;在其那汗·艾沙家,喝上滚烫香浓的药茶,化去了一路的风尘和疲惫……

沙漠越野,马达轰鸣,加速冲顶,下坠失重,一路尖叫,惊险刺激;篝火冲天而起,照亮了邹海龙、村民、游客的脸庞,一曲麦西来甫,音乐不停,脚步不止,跋涉了一天的游客依旧精力旺盛。

“以前村民对游客爱搭不理,坐在门口看着往来的游客,现在都是热情招呼,问问游客想吃什么想喝什么,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邹海龙开玩笑说,我们老村实现了全域旅游。

“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竟然能发展旅游,是邹书记给我们出谋划策,找到了路子。”阿斯亚木·艾买尔介绍,合作社里共有十一户人家,每月最少赚三四万元,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漠的夜晚是静谧的,一望无际的金色沙丘,在夜色中模糊了轮廓,沙漠的夜晚也是热闹的,千年历史文化正在述说着它的故事。


第二天,我们从老村出发。邹海龙说,一步千年,从原始走向现代,到新村感受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村民的家中,窗明几净,水、电、网配备齐全。“现在做饭有煤气灶,洗澡有热水器,每天晚上还能看电视。”亚森·木沙告诉记者,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已成为这个大漠小村人家的标配。“笆子房”已定格为他家老照片上的“光影日记”。

来自老村的民众开始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新村现已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并配套水厂、卫生院、小学、幼儿园等。

走进达里雅布依梭梭林,淡紫色、淡黄色、奶白色的大芸花一串串、一簇簇竞相绽放……

邹海龙徒手挖开地表10厘米左右的沙子,有的地方会露出类似竹笋的植物,那是沙漠“淘金”的主角——大芸(又名肉苁蓉),这种素有“沙漠人参”之称的中药材寄生在梭梭等荒漠植物的根部。

“沙海‘淘金’有无与伦比的魅力。”邹海龙笑着说。

跟随上一任第一书记在新村种植大芸的脚步,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邹海龙在村子的东南方向圈出4500亩地,继续种植大芸。

2021年到2022年,“两年时间,全村360户全部参与进来,村民们贷款的贷款,借钱的借钱,干劲挺大,但压力更大。”

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大规模种植,大芸长势不好怎么办?市场价格浮动大怎么办?村民的贷款还不上怎么办?……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在邹海龙脑海里浮现。

黄沙一场场吹过,大芸一寸寸生长,时间解决了很多问题。2022年5000亩梭梭大芸喜获丰收。

大芸播一次种,可以收获五年,一年收获两次,看得见的高收益让大芸种植很快成为村民追捧的热门产业。2019年,达里雅布依村成立了大河沿大芸种植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28岁的合作社社员阿布都热合曼·阿吾拉,正在地里浇水,“我们六个人管五千亩梭梭大芸,每月工资2000元。”

“我们只管投钱和分红,2021年投了一万块,现在已经拿到了三万元。”村民买买提艾沙·吾布力说。

沙海变绿洲,荒漠披锦绣。截至目前,达里雅布依村有原生态红柳大芸种植户284户,种植规模达0.28万亩,种植梭梭大芸0.5万亩,2023年上半年产大芸0.72万吨,为村民发放肉苁蓉收益资金108万元,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  

迎着灼灼霞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达里雅布依村冉冉升起。国旗下,邹海龙两年来第一次穿上庄重的警礼服,向国旗敬礼,为村民祝福!

“感谢村民两年来的支持与关心。”

“靠勤劳的双手让生活好起来、腰包鼓起来。”

“我的电话不会变,有事随时打电话。”

……

在达里雅布依村广场上,简短的告别仪式,上百名村民紧紧围住邹海龙,有的拉着他的手,有的哭着向他道别,有人送来了锦旗,有人送来大红花,有人把自家养的土鸡蛋往他的怀里塞……

克里雅河静静流淌,昆仑山巍峨矗立,老村和新村隔空对望,但达里雅布依村里村外已换了人间,师市派驻的两任第一书记,使曾经的“沙漠孤村”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当初来的时候,我忐忑难眠。如今,沙漠旅游、沙漠大芸、沙漠绿洲正在发展,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邹海龙说。(全媒体记者 颜雪娇 李正虎 通讯员 刁瑞甫)


   




来源/原创
编辑/杨秀洪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
底层页正文右侧包含页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