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里,有一张照片深深吸引着记者。照片上第二排左四,那位精神最为抖擞的老兵,叫李安。
记者向工作人员打听,他这样介绍,“这是一名理过发、修过渠、救过人的老兵。”
多么引人眼球的几个词!
近日,记者如约来到老兵家中,听他讲那些“原汁原味”的故事。
听记者再转述这几个词时,老兵笑着摆摆手,“我不过干了一辈子的后勤兵罢了!”
李安是延安市延川县人,这是革命老区。其舅王延兵是一名老红军。
从小耳濡目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好,“要是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多好!”少年在心底种下一个梦。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六纵教导旅在延川县招兵。
“弟兄三人,贫农家庭,身体素质好!”
这些“硬杠杠”,让15岁的少年梦想开花。
穿着合适的军装,老百姓纳的千层底,他别提多高兴。
“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可帅了!”忆往昔,老兵嘴角上扬。
因年龄小,排长、班长很照顾他,把他分到四十七团里的理发班。
“就是剃光头。”李安笑言,“一不小心就把战士们头皮刮破,但没人埋怨过我。”
一年后,李安被安排到特务连,还是给战士们理发。一直在后方部队,对于前方战场的细节,他不甚了解。
但一提到各级指战员和战士们时,他滔滔不绝:
他讲陕西荔北战役,“彭老总摆了个‘口袋阵’,消灭了国民党几万人!”
他讲在兰州战役中皋兰山、狗娃山的战场上,战士们同国民党反动派马步芳部队作战,无畏无惧、浴血奋战……
他们打扫了皋兰山战场,“仅捡拾枪支炮弹,用了一个多礼拜!”
1949年10月1日,他们在甘肃酒泉的一个大广场上,听广播里传出毛主席雄厚有力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万岁!万岁!万岁!”这一刻,所有人同频共振,这是亿万中国人心底的呐喊。
1949年2月,李安随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入疆进驻哈密。
进疆后,部队平叛剿匪,发展大生产,他从事过许多工作,记忆最深的是1951年开始修建红星一渠、红星二渠。
那时,他推着木制独轮车运送石头,同所有战士们一样,“天蒙蒙亮就干活,饿了就吃馍,渴了就喝水,星星出来就下班。”
后来,他们连队负责碾陶粉。5人每天要碾出40袋陶粉,然后再用筛子筛出粗细均匀的陶粉装袋后,就可以用于渠道抹缝了。当时,筛陶粉大都是在地窝子里作业,因为房间小、不通风,粉尘让他们的呼吸都变得十分困难,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安和战友们加班加点,源源不断地生产“代水泥”,修完渠后很长一段时间,战士们咳出来的痰还是红色的。
“麻袋作衣服,刮风当礼拜天。”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老兵笑着说,“没觉得苦,只是党让干啥咱就干啥。”
红星一渠、红星二渠的开闸放水,灌溉着红星一场、红星二场的万亩良田,被当地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作“天河”“母亲河”。
因工作出色,李安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2月中旬,十六师筹备英模大会,十六师四十七团特务连选派人员做英模大会的安全保卫工作。
连长李友福抽调12名战士组成警卫班。李安作为班长带领战士负责会场外的警戒工作,防止敌特残匪的破坏。李安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开始执勤,在会场附近来回巡逻,一直忙到半夜才休息。
三九寒天,在礼堂侧面的一个库房里休息的战士们冻得直打哆嗦,没有火炉,只好在地上拢起火堆、架上煤砖取暖,虽然煤烟气熏得人直咳嗽,但房子里总算是暖的。
一日,夜深人静,战士们进入梦乡。看到战友们在土台子上挤得满满当当,李安就在门口支了块木板当床。
约莫凌晨3点左右,睡梦中的李安翻身摔下木板。双腿掉进了火堆,发出“嗞嗞”声。想从火堆中抽出腿脚的他,却感浑身无力。
“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呼喊惊醒了隔壁班的山东女兵。多亏了这一声声呼喊,大家七手八脚地将屋内因中毒昏迷的战士们从库房抬了出来。
其他战士无大碍,可李安却受了伤。1974年,李安右腿下半截因脊髓炎截肢。
老兵如今很满足,最爱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偶尔也会下楼去晒晒太阳。整个采访中,老兵精气神很足,讲到动情处慷慨激昂,谈到欢笑时前仰后合。
在这里,时光仿佛被拉长……
与他告别,返途,抬头眺望,万物勃发。两旁的杨树、榆树枝头,那片片绿,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生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