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德艺双馨的路上矢志前行
7.5万
师市融媒体中心

在追求德艺双馨的路上矢志前行

——中国文联2023年文艺名家在师市宣讲侧记


文艺名家宣讲是中国文联开展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项目,已成为加强行风建设、行业引领的品牌活动。自2017年以来,中国文联先后前往40多个城市和单位举办宣讲,行程超过7万公里,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



2023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和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修身守正、立心铸魂,自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中国文联组织开展了“响应时代召唤 绽放文艺芳华”文艺名家宣讲系列活动。在这个暑热犹存的初秋,宣讲团一行来到了位于伊犁河谷的四师可克达拉市。


8月25日上午,中国文联“宣讲团”成员,中国音协理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作曲家舒楠,中国民协理事、湖南长沙美伦湘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邬建美走进了四师可克达拉市融媒体中心,先后开展宣讲。



偌大的融媒体演播大厅座无虚席,来自师市各行各业的300多名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在基层一线从事音乐、美术等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聆听了这场文化盛宴。


一曲大气磅礴、回肠荡气的《追寻》开启了舒楠老师的《新时代主旋律创作与思考》宣讲。“我苦苦追寻那人世间的大爱无疆大道无垠我执着地求索在漫漫路上那传颂和不朽的真爱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



舒楠老师在观众们的感动中娓娓说着自己与音乐、与可克达拉的缘分。在可克达拉,这个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诞生的地方,他深情回忆了儿时在父亲怀中听着这首歌曲的往事。一首歌,一座城,他说:“此时此刻,我多希望父亲仍健在,多希望他能来看看这个叫可克达拉的城市。”其情也真,其心也诚,令人动容,在温柔的感动中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舒楠老师以自己紧扣时代、用情用力创作的重要作品为脉络,深情回顾了自己紧跟时代、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作曲的心路历程。



“创作是一种修行,写音乐就是记录时光的味道。”“我要用这首歌来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为谁而创作。”“我不能白活,我要用最好的音乐来回报和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把视角放低,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舒楠老师的话在观众心中荡起了无尽的波澜。


无论是为汶川地震创作的赈灾歌曲《生死不离》,为奥运会创作的《站起来》,为《建国大业》电影创作的主题曲《追寻》,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新的天地》《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一首首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到处传唱的优秀乐曲,无一不是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而写、而唱、而作的心血结晶。舒楠老师以自身的文艺实践,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作品道出了每一位为人民而创作的文艺家的心声。


在观众们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宣讲会从高潮走向高潮。这位曾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重大文艺演出音乐顾问总监、六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在创作道路上孜孜求索的音乐人,真正用自己的作品“奏出了时代的音乐强音”,那是作者对生命、生活和尘世间无数普通人的热爱,对那些在时代的潮流中勇毅前行、勇担重任的每一个陌生人的热爱,作者也真正把一颗心真诚地送给了我们每一个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普通人。这是人民需要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精品力作的现实要求,也是文艺家“响应时代召唤、绽放文艺芳华”的具体实践。



宣讲会上,出生于湘绣世家、从事湘绣事业已有45年的邬建美老师,从湖南和新疆的渊源、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谈起,以《做文化传承与创新路上的“追梦人”》为题,用独特的湘音从五个方面和观众分享了她从一个乡村绣女成长为湘绣传承人的心路历程。“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魅力湘绣在她的笔下更显光芒,湘绣艺术也展现出了更加鲜活多姿的生命力。尤其是她讲述历时两年创作湘绣“四羊方尊”的故事,令现场观众十分动容:八个色相、上百种色阶变化的绣线,掺针、混针、散套针、齐针等多种针法的交错运用,用心之巧,耗时之久,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此种苦心孤诣,才成就了无数精品力作,数不胜数的荣誉也接踵而至。邬建美老师的湘绣作品曾四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另有作品获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级一等奖、国家级金奖十余次,作品屡屡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工艺美术馆、国家文物局等重要机构珍藏。


邬建美老师绣制的“复兴之路——青铜器系列”,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将湘绣和国宝完美融合,艺术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机器高度精细的现代社会,不忘初心、甘于过“慢生活”,一针一线、一心一意勾勒出锦绣山川、历史文物、自然万物的邬建美老师深知,湘绣有着生动的文化基因,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创新,只有个体的、有温度、有想法、“活生生的”人才能做到。


到场听讲的观众,有很多是基层团场的音乐爱好者、学校的音乐老师,文工团的舞蹈演员、歌手,民间艺术爱好者,也有社区舞蹈队的队员,那持续不断的掌声,由衷表达了对传道受业解惑的艺术家们诚挚的谢意。文艺名家的影响力在可克达拉这个边疆小城,在这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必将会像穿越可克达拉大桥一路向西的伊犁河水,绵延不绝,润物无声。


听了两位艺术家的宣讲,观众们深受感动,基层文艺创作者们也将从中感悟到创作的方向和力量。在现场,当有观众问舒楠老师,创作遇到瓶颈如何解决时,舒楠老师说,就是来这里,所以我来到了这里,到可克达拉来了;多读书,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去了解社会,关注人民的喜怒哀乐。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心系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必须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每一位能将作品留在人民心上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了人生价值。舒楠和邬建美两位老师,也从各自的艺术领域真切践行了这一切,他们也必将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在追求德艺双馨的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通讯员 / 张芹)


来源/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叶塞然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