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爱的路千万里——兵团好人获得者一八五团八连退休职工王爱玲孝老爱亲的故事
7.5万
原创


炎炎夏日的一个午后,今年已经58岁的一八五团八连退休职工王爱玲像往常一样,为小姑子于美萍哼唱了一首她最喜欢听的歌曲《爱的路千万里》。唱完,坐在旁边的于美萍紧紧地抱住了嫂子王爱玲。

身体力行  弘扬家庭美德

于美萍因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衣食无忧地长大后,她嫁给了同连队的一名职工。夫妻俩相敬如宾,不久生下一个大胖小子,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丈夫的疼爱、儿子的健康成长,弥补了于美萍因身体残疾落下的心理阴影。但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不幸很快又降临在这个家庭。2011年,丈夫因病意外去世,于美萍和她正在北屯高级中学读高中的儿子姜立明深受打击,母子俩精神一蹶不振。平时,儿子到200公里远的北屯读书,剩下于美萍一人孤苦伶仃,无人照顾。

比于美萍大一岁的王爱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番思考,王爱玲同丈夫于学民商量后,决定把小姑子一家接到家里来共同生活。

然而,王爱玲来接于美萍时,却遭到了小姑子的强烈反对,她说嫂子一直跟公公、婆婆和小叔子一家子生活在一起,要照顾一大家子8口人的生活,她不想再给嫂子增加负担。

王爱玲却对她说:“我嫁给你哥哥已经37年了,这几十年来,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血肉相连,成为谁也离不开谁的亲人了。我对你哥哥好,同样对他的家人也要好。你看这些年,我跟你的父母和兄弟生活在一起,生活说不上有多富裕,但一大家子在一起有说有笑,有困难一起度过,有好吃的共同品尝。你一个人形单影只的,行动也不方便,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啊,你年迈的父母也担心你。你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大家都相互有个照应,这多好啊!”

这么多年来,嫂子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爸妈,于美萍都看在眼里。自己的小哥结婚后,也没分家,一直和哥嫂住在一起。如今,一大家子人全靠嫂子里里外外地操持着,她不想给嫂子再添麻烦。

于是,王爱玲每天都去于美萍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她做思想工作。她常说:“你和我们一起住,无非多加一双筷子而已,不会给我们添麻烦的。我农忙时,你在家还可以陪爸妈聊聊天,这样我在外面干活时也放心。爸妈年事已高,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多替爸妈考虑考虑,你过来住就当多陪陪爸妈,好吗?”

就这样,于美萍拗不过王爱玲,搬到了哥哥、嫂子家,这一住就是12年。

王爱玲对于美萍的吃喝拉撒悉心照顾,就像对待亲妹妹一样待她。尤其怕于美萍摔着了或碰着了,王爱玲的视线总是围着她。


王爱玲担心上高中的姜立明因失去父亲心里难过而影响学习,就格外地关心他,经常对他的生活嘘寒问暖,时刻关注他的心态和学习等状况,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他疼爱鼓励多一些、批评指责少一些。

时间久了,姜立明对这个大舅妈也非常亲,考了好成绩都愿意主动跟她分享,心里话也愿意跟她说。

爱家敬业  夫妻比翼齐飞

于美萍搬过来住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嫂子对她是真心的好。本打算住不习惯了,就回原来的家。现在跟自己的父母、哥哥在一起,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每天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渐渐地失去丈夫的痛苦也减轻了许多,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于美萍心想,不能在哥嫂家白吃白住。一天,她把嫂子叫到自己的房间里说:“嫂子,我在你家住了一段时间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这儿有一张存折和一张低保银行卡,存折里是我这些年的一点存款但不多,卡里是我的低保生活费也没怎么花过。你拿着,就当我和儿子的生活费,你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王爱玲一把把于美萍伸出的手给挡回去,说:“你别这样,客人来了,我们都要好饭好菜地招待,更何况你是我们的亲妹妹,要是收你生活费的话,这都成啥了?”她说什么也不肯收小姑子的存折和低保卡。

于美萍流着眼泪说:“你若不收的话,我就搬回原来的家。”

王爱玲也跟着流泪说:“我的好妹妹啊,你这是何苦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嫂子吗?你就是一分钱也没有,嫂子也不会嫌弃你的。更何况这些年年成好,哥嫂种地收入也不低,哥嫂有一碗饭吃,绝不会给你盛半碗的。你就别担心了,在这里安心住吧!”

于美萍犟劲一上来也不示弱,说嫂子不收的话,她就走。王爱玲没办法,只好妥协,先保管着小姑子的存折和低保卡,十几年来,她分文未取,她说这是小姑子的保命钱,留着生活紧急时再用。

在王爱玲的疼爱照顾下,姜立明乖巧懂事,茁壮成长。他高中毕业后,想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他跟大舅妈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得到了大力支持和赞许。如今,姜立明在部队服役已经10年。

他每次回家探亲,逢人就夸:“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妈妈,如今妈妈在大舅妈这儿住得舒心,我在部队服役就放心了。大舅妈守卫好我们这个小家,我就能安心地保卫好祖国这个大家!”

王爱玲的丈夫于学民和弟弟每年除了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还在别的地方承包了几百亩的流转地,兄弟俩每年的纯收入都在三四十万元以上。

王爱玲说:“兵团实施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职工有了经营自主权,成了土地的真正‘主人’。所以,这些年我鼓励丈夫趁着身体还算硬朗,多种一些地。这两年,农产品市场行情比较好,再加上科学种田技术和老天爷帮忙,收入还算不错。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连队职工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勤俭持家  百善孝为先

王爱玲的公公和婆婆如今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两人年轻时来到一八五团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一辈子默默奉献、吃苦耐劳,和千千万万的军垦人一样,把团场连队建设成富饶美丽的家园。

王爱玲的父母也是兵团第一代创业者,她深知老人吃了不少苦,便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照顾好公婆的晚年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每当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时,王爱玲白天为两位老人做可口的饭菜、准备清凉的饮品,晚上为他们擦洗身子、熏香驱蚊,照顾他们舒舒服服地安睡。

在寒冷的冬季,天冷路滑,两位老人无法出门遛弯或串门聊天时,王爱玲哪儿都不去了,一有时间就陪公婆和小姑子唠嗑解闷,一起看着电视、喝着茶水、讨论着剧情,爽朗的笑声时常从屋内传出,温暖了整个冬季。

农忙时节,无论每天在地里干活多累、多忙,王爱玲都要赶回家,烧茶做饭,并给在地里干活的丈夫和小叔子夫妇送饭,保证一大家子营养充足。

日复一日,几十年来,王爱玲无怨无悔地为两位老人和小姑子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从不厌烦。她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每天把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井井有条。

邻居们都说,两位老人和小姑子有福气啊,这都托他们有个好儿媳妇和好嫂子啊。

王爱玲自己的父母都在团里住,离八连也不远,但由于王爱玲一直在婆家忙里忙外,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娘家看看,娘家也非常体谅她,时常嘱咐道,婆家安好便是女儿的幸福。

12年来,王爱玲就是这一大家子的主心骨,上上下下她都考虑周全,大家也愿意跟她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快乐。

王爱玲常对周围的人说:“我既然选择了嫁给于学民,就是选择了这家人,选择了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我就有义务把这个家照顾好、经营好。”

王爱玲的善良、孝心和勤俭持家的作风,大家都看在眼里,口口相传,在一八五团逐渐被传为佳话,成为“好家训、好家风”的典范。2015年,王爱玲获得师市“最美北屯人”称号;2020年,王爱玲家庭被评为师市“最美家庭”;2021年被评为兵团“最美家庭”。2023年,王爱玲被评为一季度孝老爱亲“兵团好人”,她的家庭也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王爱玲孝老爱亲的美德传遍团场连队,邻居们经常以她家为榜样,孝敬老人、教育子女。

她却总是谦虚地说:“这些都是做儿女、做媳妇、做父母最起码的本分。”最简单的话语,表达出的却是最质朴的品质。王爱玲用几十年来如一日的经历,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全媒体记者 王菊芳)





来源/原创
编辑/杨秀洪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