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骄阳不再炽热,却依旧耀眼。
援疆教师董军抱着鲜花,推着行李走出机场的时候,他有些恍惚。他很高兴自己又踏足了九师白杨市这片红色热土。
两年前,董军通过组团式援疆的方式第一次来到九师白杨市。他即将退休,希冀着用这次援疆给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根据安排,他来到九师白杨市龙珍高级中学担任党委副书记、校长。
新地方,新学校。董军预想过水土不服,预想过步履维艰。但当真正步入岗位,他却意外发觉自己是如此的适应。教师履职尽责,学生积极进取,职工助人为乐,龙珍高级中学孕育着蓬勃的朝气,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这个地方吧,你来了,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不一样。”面对记者的询问,董军说到。“尤其是这里的学生,他们的那种乐观、真挚、质朴是其他地方的孩子所缺乏的。面对这样的学生,很难不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
在龙珍高级中学感受到的温暖让董军更深切地思索自己能做什么,能带来什么。他希望能把辽宁的先进办学理念引入龙珍高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抓实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规范教案,形成特色教案设计;主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好考试,反思日常教学得失。为了让新办法新理念落到实处、深入人心,董军一次次来到教室,深入教研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形成了以“高效课堂”理念引领学校建设、队伍培育、课程实践、特色打造,以校长、中层干部、一线班主任三层联动的全面帮带体系。
在董军的不懈努力下,龙珍高中的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跨越式提升,取得了学校十三年来最佳高考成绩,与前十二年高考最好的年份相比,录取一本、985、211高校人数均翻了一番有余,本科上线率也超过了百分之二十。良好的成绩让董军更加充满干劲,正盘算着该如何打好2023年新一届的高考的“硬仗”时,董军接到期满离开的通知。“我能不能不走?我想留下来!”冒着寒风,董军不止一次找到领导。他舍不得这里,舍不得这些孩子们。
“相处了一年,早待出感情来了。”董军回忆着当初即将离开的日子,眼里满是缅怀。“我记得当初咱们高三的体育生们,他们的体育特别好,就是文化课拖了后腿。我让我们学校的老师重新排课,挤出空余时间专门给体育生上文化课,几个月进步的飞快。他们得知我要走了,联合买了一件衣服给我,上面全都是他们的签名。有一个叫祖力甫哈尔的学生,表现进步特别大,他妈妈自己做了一顶少数民族的帽子一定要送给我,那顶帽子现在还在我的书桌上放着。还有一个职工……”
离开的日子里,董军依然关心着学生们。义务和学生视频答疑解惑,积极和学生聊天纾困解忧。纵使相隔四千公里,董军仍然守望着心心念念的孩子们,直到他们打赢高考的硬仗,奔赴大学的校门。
从暮冬一月的料峭寒风里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到金秋九月的飘香硕果中重归这片故土,离开的八个月里,董军从未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和那遥远的西陲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学生的一句句呼唤,温情的一幕幕过往,鲜活的一个个职工……他们像是徘徊不去的飞雁,在董军的天空里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啼鸣。董军一度以为自己和九师白杨市的缘分就要到此为止,办理完退休手续后,他却又得知新一批教育援疆的消息。教育局的领导找到董军,和他谈话。
“现在需要一位已经对边疆有一定熟悉的老师过去援疆……”思念着西北的风,等待着白杨的雨,回忆着那块土地上的笑颜与问候,董军终是听到了这句话。
9月3日,董军如愿以偿回到九师白杨市。走出机场,望着阔远湛蓝的天空,董军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我会竭尽全力,不负孩子们的期盼,不负领导们的支持。不负我的退休生活与援疆时光,为咱们九师白杨市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让咱们九师白杨市的教育事业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繁荣。”说起将来,董军的脸上满是笑容,眼里是不变的信念和坚定。(记者 贺奥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