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四师故事 | 钟槐哨所:高崇权、韦哈夫妇的平凡坚守
7.5万
伊犁垦区报


钟槐哨所题字


在木扎尔特河畔,汗腾格里峰脚下,素有“万里边关第一哨”之称的钟槐哨所见证了一代代护边员的坚守。这座哨所是七十四团老一辈军垦战士为了屯垦戍边、建设边疆,在艰苦条件下构筑起来的守边护边堡垒,也是他们屯垦戍边留下的珍贵历史见证。


“钟槐哨所”原名七十四团界沟一号哨所,是该团1962年建团以后从地窝子逐步建立起来的夫妻哨之一。首批护边员进驻哨所时,满眼望不尽的荒山戈壁;如今,这里已是万顷沃野良田,一代代护边员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用默默守护换来了今天的繁荣。



高崇权、韦哈夫妇是在2017年时来到钟槐哨所守边的。1963年,高崇权的父母多方辗转来到七十四团,从此便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身为兵二代,高崇权与韦哈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守土固边的责任使命深深根植在他们心中。


“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护边员们住进了新哨楼,还有专用的蔬菜大棚,巡逻车、卫星电话、通信车这些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9月9日,在采访中,高崇权向记者介绍道。


2013年,兵团相关部门拨付300万元,七十四团拿出20万元装修经费,扩建钟槐哨所。扩建后占地542平方米,上下两层,内部设置了多功能展厅、会议室、民兵宿舍、餐厅等。展厅共展出文物、照片200余件。



新的钟槐哨所冬暖夏凉,配有电视机、洗衣机等常用电器。舒适的生活环境与便利的现代化设备更加鼓舞了高崇权夫妻俩守好边护好边的信心与决心。狂风肆虐、蚊虫叮咬、寒风刺骨,不管天气如何,夫妻俩每天都要步行12公里巡逻两次。他们一边走,一边观察各项设施有无损坏,发现铁丝网断裂,就拿出工具修补,时间久了,这条线上哪儿有个土包、有个沟,他们都清清楚楚。遇到施工人员和游客时,他们又担负起边境管理员的职责,宣传讲解边境法律法规。


夫妻俩在肩负守边护边职责的同时,还担负着看护哨所展厅和讲解员的工作。在钟槐哨所的每一个展柜里都保存着团场人的记忆,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都是兵团精神的浓缩,高崇权与韦哈时常会对这些展品和照片进行打理。他们也年复一年地向游客们讲述着展品与照片背后屯垦戍边的故事,让兵团精神随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传向远方。



驻守在七十四团其他护边站点的护边员共分为两个班,每个班轮流值守一个星期,而高崇权与韦哈因为钟槐哨所是兵团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殊性,需要一直坚守在这里。每年5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夫妻俩要接待游客。只有到了冬季,才能抽空回去与家人团聚。今年,七十四团对护边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能训练达2万余人次,选树表彰优秀护边员典型30余人。2021年,该团先后获得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团场、兵团优秀平安团场等荣誉称号。



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护边员的人生故事还在续写。就像高崇权与妻子韦哈常说的那样:“我们肩上担的是边境管理员、国防知识宣传员、边境情况报告员的重任,我们愿意成为边境线上永不换防、永不转业、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彦汝 通讯员 胡晓林)


来源/伊犁垦区报
编辑/叶塞然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