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白衣为甲,虽来自不同地方,却用实际行动努力托起人们的健康梦。他们在手术台前日夜坚守,在诊室里答疑解惑。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谢立乾就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1月,谢立乾报名参加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来到四师总医院,开启了他千里支医,续写新时代“山海情”的“旅程”。
一种传承 20多年的接力守望
“对患者服务周到细致。”这是谢立乾给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见到谢立乾时,他正为前来咨询的患者家属介绍就诊相关事宜。
“之所以选择来到这里,与我所在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悠久的医疗支援帮扶历史有关。”谈到来到四师总医院的原因,谢立乾说。
谢立乾所在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与新疆的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
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多年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始终将医疗支援帮扶作为科室主要工作之一。在医疗支援帮扶与上海市对口援疆的大背景下,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先后涌现出张义、何康民、田彦龙等先进人物,并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了周良辅院士工作站,以医者大爱为新疆及兵团患者带来康复希望,用高超医术助力新疆及兵团医疗水平提高。
1月11日,得知科室要选派人员前往新疆进行医疗支援帮扶时,谢立乾第一时间报名并匹配到四师总医院。
“在上海学什么?到四师干什么?”是谢立乾出发前思考的问题。“学技能、学经验,应学尽学。搭平台、解难题,倾囊相授。”这是谢立乾对这一问题给出的答卷。
1月14日,带着华山医院和科室的殷殷嘱托,谢立乾乘飞机抵达乌鲁木齐,正式开启了他为期一年的医疗支援帮扶路。
一次选择 危难时刻患者放首位
“颅脑外伤、颅脑出血、脑部恶性肿瘤”这些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瞬间即可危及生命。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谢立乾几乎每天都要同这些疾病“打交道”。对谢立乾而言,每次站在手术室,自己必须做好与“死神”搏斗的准备。最令他难忘的手术,是他来到四师总医院的第一台手术。
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当时的谢立乾正在与四师总医院的医生进行一台急诊脑出血手术。
“当时患者脑膜刚刚打开,正准备清理出血时,手术室一阵晃动。”谢立乾回忆道。
面对突发情况,谢立乾和手术团队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好手术无菌区域,防止天花板上掉下来的灰尘等污染手术切口,同时指导麻醉师、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等检查仪器,做好万一断电需要手动操作仪器的预案。
一分钟后,手术室震感减弱,经过眼神、手势等默契交流,谢立乾和手术团队继续手术,直到凌晨4点,手术顺利完成。
“患者在手术台上,我不能走。”这是手术室有强烈震感时,谢立乾脑袋里蹦出的第一个想法。谢立乾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手术室监控显示,地震发生时,患者的盐水架在晃动,谢立乾及时用双手护住了患者手术切口。
“今后,我将充分发挥两地医疗资源纽带的作用,将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好的经验带过来,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实现医疗技术从‘输血’变‘造血’,尽可能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谢立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