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想定做一个生日蛋糕。”“老板,我要3个芋泥小贝。”“我要一个榛子巧克力千层慕斯蛋糕、一个芒果提拉米苏。”……9月19日,在位于北屯市戍锦商业街的一家名为“16家的蛋糕店”里,顾客络绎不绝,摆在橱窗内的各色烘焙产品款式多样、香味扑鼻,李俊召和店员穿梭在店内,为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85后”小伙李俊召是“16家的蛋糕店”的负责人,是一名勇于追梦的人。创业7年来,他靠着自己的双手把蛋糕店发展成为当地知名的烘焙品牌。
李俊召将做好的月饼摆放在柜台上。张智 摄
李俊召在历经送货、放羊、打铁、看果园等多种艰辛工作后,2006年,开始跟着师傅学做各类中、西式糕点。在学习过程中,李俊召不仅学会了多种面点的制作技巧,还培养出了对食品行业的浓厚兴趣,在他的细心筹谋下,接手了北屯一家超市的糕点生意。事业有了雏形,在李俊召放开手脚奋力打拼时,与妻子的美好相遇,让他长久漂泊的心有了真正的归属感,找到了可以扎根的地方。
在打拼中李俊召发现,西式糕点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于是他萌生了自己开店创业的想法,但面临着资金匮乏、技术不足等诸多困难。“创业期初我也有过担心,因为是借钱投资创业,后续还会有新的投入,担心创业失败赔钱,但妻子对我说‘没事儿,你去干,赔了有我陪着你’。”李俊召说。
妻子的陪伴和信任,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2010年至2016年期间,李俊召频繁辗转于乌鲁木齐、石家庄、上海等地,学习各种先进的蛋糕制作工艺和经营模式,并向原材料批发商寻求帮助。2017年,他成功筹集到了创业资金,于当年10月8日,在北屯市文化街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店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并以儿子的出生日期命名为“16号蛋糕坊”。
李俊召在为顾客做蛋糕。张智 摄
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烘焙品牌,李俊召从选材、制作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让他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的,是开店后迎来的第一位顾客要求制作小汽车造型的蛋糕。而当时李俊召只擅长制作常规蛋糕,他非常紧张,尤其是顾客就在现场观看,让他压力倍增。那一次,他制作了两个小时才完成,以至于蛋糕上的动物奶油都开始融化了。也正是这次经历让李俊召意识到了自己在制作特殊造型蛋糕方面的不足,增强了他不断提升技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意识。“干我们这行,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不学习马上就会被顾客淘汰。”李俊召说。
在竞争激烈的蛋糕市场中,李俊召始终保持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创新的不懈探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网红甜品的快速更迭,李俊召不断学习新技能,不断尝试制作多种甜品。经过反复练习,他成功掌握了多种甜品的制作技巧,他的努力和创新精神让他在甜品领域游刃有余,在北屯的甜品市场站稳了脚跟。
随着生意好转,李俊召开始扩大经营规模,提升设备水平,并注重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2020年,他在戍锦商业街以租代购了一间价值70万元的商铺,并将原先的“16号蛋糕坊”更名为“16家的蛋糕店”,这标志着他的创业历程进入了一个新起点。李俊召认为,人不必等到资金充裕才行动,而是在保障家庭支出的基础上,积极实践自己的想法。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为他的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他对蛋糕和甜品制作的热情与日俱增。
李俊召(左)在教店员如何包装蛋糕盒。张智 摄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做生意就要讲诚信,我希望我的顾客能以最实惠的价格品尝到最美味的蛋糕。”李俊召深知在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只有使用优质原料才能制作出值得顾客信赖的甜品,他凭借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创意,为顾客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美味的惊喜,年营业额逐年攀升,从几万元增长到几十万元,蛋糕产量也大幅增加,从起初每年20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个,蛋糕订单最多时李俊召一天做了38个。同时,他制作的蛋糕种类繁多,最高做过6层的蛋糕,最大做过1米宽、1米8长的大型蛋糕。李俊召的营销策略也颇具创意,“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并抓住机遇。”李俊召说。他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展示自己的甜品,吸引了大量顾客的关注和预订,甚至会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更创下了15分钟销售5000多元甜品的纪录。
如今,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李俊召意识到现有的店面生产能力和人员配备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他计划扩大店面规模、招聘蛋糕师傅,给自己腾出更多外出学习深造的时间,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加美味、健康的甜品。
记者手记:
在创业的大潮中,李俊召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李俊召有着敢闯敢拼的勇气,他找准定位、稳扎稳打、持续创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路。尽管这条路并不容易,但他坚信持续的热爱和专注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他的成功不仅源于自身的努力和坚持,还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可。他的经历启示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全媒体记者 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