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掘金”之路
7.5万
师市融媒体中心

谈及玉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记忆和描述:是一粒种子破土之后的满目生机,是鲜食时咬一口的软糯香甜,是秋日高阳下的穗大粒满……

玉米有多副面孔、多种用途,而每副面孔、每种用途都对应着不同的价格——商品玉米,今年市场价每公斤1.8元左右;鲜食玉米,超市里一根可以卖到四五元;电影院里的爆米花,一桶20多元;5升一桶的玉米油,可以卖到几百元……

显性的价格,是对玉米产品价值的衡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玉米的“升级之路”。沿着玉米产业链越往下游走,甜头越多。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从“初”到“精”,价格往往提高数十倍。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一粒玉米,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七十二变”,成为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市场身价猛增,串起一条“黄金产业链”。该师市如何做到播下一粒玉米,收获一个产业?近日,记者深入采访,近距离解密。

秘诀一:“五良”法夯实高产技术基础

商品玉米百亩示范田平均单产1478.2公斤,千亩示范方平均单产1421.1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1394.4公斤,其中百亩示范田、千亩示范方创兵团最高单产纪录,万亩示范片创全国最高单产纪录。

数据的背后是四师可克达拉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增产模式、发掘玉米单产潜力、为生物制造产业提供基础支撑的实际行动。

伊犁河谷,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有“塞外粮仓”之称。这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早中晚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生长,是玉米种植的黄金地带。

如果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四师可克达拉市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前提,那么现代农业技术则是生物制造产业在当地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我们采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种植模式,不断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海说,宽窄行播种缩株增密技术的应用,把玉米亩株数增加到1000株以上,商品玉米亩均增产160公斤。

2024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商品玉米种植面积超过45万亩。“五良”法让“粮田”变“良田”的同时,种子、播种、施肥、灌溉、监测、收获等方面的精准技术又确保玉米高产的可持续性,激发了职工群众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10月3日,经测产组实收测产验收,四师七十一团商品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1394.4公斤,比全国纪录高出1.7公斤。

测产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薛军表示,自2010年以来,七十一团商品玉米连续14年单产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对促进西北地区稳粮增粮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充足的原料为四师可克达拉市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发酵、制药产业提供了保障。

总结提炼高产技术经验,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集成推广种植技术,以大面积增产推动大幅度增效,从而实现玉米整体质效的提升,四师可克达拉市玉米生物制造产业的原料基础越夯越实。

秘诀二:龙头企业牵头探索产业化路径

“从玉米到维生素B12,附加值增加了50倍左右。”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洪雷说,今年公司加工转化玉米20万吨,截至10月,产值超过5亿元。

玉米被称为“食物中的黄金”,不仅是因为它的颜色像金子一样,还因为它是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是食品、医疗卫生、化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师可克达拉市玉米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兵团较大比重。玉米产业化发展与现实要求严重不符,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玉米种植业亟待突围,四师可克达拉市不断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看全国,以合成生物学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玉米深加工行业成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经济价值的重要行业,相关企业持续丰富玉米深加工的形式与产品种类,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社会效益。

看自身,与其他地区相比,四师可克达拉市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在兵团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该师市抢抓国家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2018年5月,山东泓达生物(集团)科技有限公司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投资成立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建设总投资45亿元、年产50万吨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

2019年7月,该项目一期开工建设,2022年7月完工并投料试生产。目前,二期年产1.5万吨色氨酸生产线和2.5万吨蛋白饲料车间已投产。

11月26日,记者走进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酵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香甜味。直径4米、高13米的圆柱形发酵罐,从一楼高耸至三楼。玉米制成的液体糖通过银白色金属管道缓缓流入无菌发酵罐中。

宽敞的发酵车间里,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定时查看参数。几十个小时后,洁白的维生素晶体会被运往下一个生产车间。完成华丽蜕变后的玉米,市场价值将提高数十倍。

如今,四师可克达拉市以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联合玉米种植合作社、种植户,延伸玉米产业链,从“原字号”到深加工,实现头重尾轻到头尾并重的转变,解决了玉米种植业附加值低、销售难、种植户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秘诀三:政府搭台营造产业化集群效应

“生物制造产业迎来了更多机遇。”四师可克达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综合科科长刘鹏鹏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打造特色医药产业,建设大宗原料药生产基地。

从“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破题,四师可克达拉市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定位越发明确——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品向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战略规划,布局氨基酸产业、淀粉糖及其衍生物、生物基新材料及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强化地区产业特色,形成链群效应,建设新疆乃至全国绿色低碳、特色鲜明和竞争力一流的生物发酵产业基地。

今冬以来,在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并没有因降温而放缓建设速度,各区域施工人员抢抓工期、干劲十足。

该项目总投资37.12亿元,是可克达拉经开区成立以来体量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计划2025年11月投产,预计年产小品种氨基酸1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带动约1000人就业。

如此庞大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用时仅60余天,充分展示了四师可克达拉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

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副书记、四师副师长徐申锋表示,项目落地过程中,师市主要领导接待、洽谈、参与签约,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为企业提供“清单式”“保姆式”服务保障。

四师可克达拉市立足生物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随着新疆一和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可克达拉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可克达拉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投产达效,该师市生物制造产业的集群效应充分释放。

从上游玉米原料到下游玉米发酵,四师可克达拉市玉米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拼图”逐步成型,以龙头企业为链主企业,统筹玉米生物发酵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聚链成群。

一粒玉米的蜕变,是技术的创新,也是观念的解放。如今,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一粒玉米的价值,随着新产品的问世而不断被刷新。(当代兵团记者 吴建雄 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凯 李惠 )

来源/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倩尧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