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十八团凭借在大豆种植领域的卓越表现,获评全国大豆单产提升农场优胜组和高产样板田佳绩组称号,以亮眼的数据为师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师市农业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其在科技兴农、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努力的结晶,也为全国大豆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样板先行,开启绿色增产新征程
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油生产水平,实现生产面积稳、单产高、品质好的目标。2024年,师市依托国家粮油作物(大豆)绿色高产高效项目,突出关键区域、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大豆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高产创建和整建制单产提升,带动大豆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
师市位于伊犁河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低,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大豆生产提供了天然优势,特别是六十八团,年平均气温9.7℃,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3860℃,无霜期162天,优越的气候和土地资源条件,十分适宜大豆高产栽培,单产常年稳定在320公斤以上。
2022年、2023年,六十八团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豆高产竞赛第一名,2023年获全国农垦提升单产“大比武”劳动竞赛高产示范样板特等组奖。
2024年,师市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促进大豆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面积6.03万亩,平均单产337.5公斤,创建百亩田20个,千亩方5个,万亩片1个。
六十八团百亩攻关田面积102亩,根据《大豆高产竞赛测产方法-净作大豆实收测产方法》,百亩攻关田实收面积21.08亩,单产428.67公斤,比2023年单产310公斤增加118.67公斤,增产率达到38.3%;千亩示范片单产357.61公斤,比师市2023年单产301公斤增加36.5公斤,增产率达到12.1%。
技术赋能,解锁增产密码
“师市春大豆绿色高产高效促进单产提升主要采用‘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集成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收获、精准监测‘六项精准技术’,实施高产模式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主体技术,示范带动大豆大面积均衡增产。”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战勇说。
在品种选择上,师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部门,深入调研土壤、气候条件,选择以高产优质中晚熟品种为主,生育期138天左右、确定丰产性好、抗倒伏的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26号作为主栽品种。
同时,大力推广大豆密植技术,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在原有亩收获株数1.8万株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播量、合理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采用精量播种,优化行距为等行距50厘米或40加60厘米宽窄行,亩播量增加至8.0公斤,理论保苗株数每亩2.5万株,收获株数达到每亩2.1万株以上,在原有基础上每亩增加3000株,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根据高产条件下大豆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高产示范田采取追肥和叶面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测土配方和叶面营养分析,科学配比不同肥料及用量,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在生育期主攻单株荚数、粒数和百粒重产量三因素,做到精准施肥。
在灌溉方面,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科学投入水肥,充分挖掘增产潜力。根据大豆生育期需水规律,开花期滴水1至2次,每次滴水量每亩50方。在花荚、结荚鼓粒期,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硼钼肥等叶面肥5次,每亩共计喷施尿素500克、磷酸二氢钾600克、微肥300克。
机收减损,是创高产的最后一关。六十八团大豆种植户张瑜璇说:“在大豆完熟初期进行收获,机械收获时将割茬高度降低在10厘米以下,滚筒转速不超过300转,根据豆粒大小调节脱粒间隙到适宜的大小,减少收获损失。”
组织保障,凝聚发展合力
2024年,师市成立大豆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4年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促进大豆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主要领导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团场领导分片抓、农技部门包联抓,统筹推进大豆高产创建工作。
规划伊始,便明确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将先进农业技术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的目标。通过整合农业、科技、水利等多部门资源,一场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师市在六十八团创设兵、师、团三级领导高产指挥田,强化“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带动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坚持“管理在基层、服务在一线,标杆在田间”的要求,师市邀请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新疆农垦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第四师农科所、师农业技术推广站等专家成立大豆高产创建技术指导服务组,召开现场会12次、培训班3次,从选种、整地、播种到田管、收获全程指导,服务职工群众800余人次,全面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
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六十八团大豆绿色高产高效促进单产提升的成功,是师市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友说:“展望未来,师市将继续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大豆种植技术研发和创新,探索更加高效、绿色的种植模式和技术,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鼓励更多职工群众参与大豆种植,推动大豆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兵团乃至全国大豆增产提供可借鉴的‘六十八团模式’,助力我国大豆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明辉 通讯员 沈睿燕 冯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