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归乡的列车上,邻座大叔打开一个皱皱巴巴的塑料袋,取出几样简单的下酒菜。他先是熟练地嚼了一口拍黄瓜,随后拿起一个装满酒的塑料瓶,将酒倒入纸杯中,顿时酒香四溢,弥漫在车厢里。我忍不住好奇,问他喝的是什么酒。大叔吃得香辣,喝得畅快,含糊地笑着回答:“伊力特!伊力特!”
听着他对酒的赞叹声,我的思绪不由飘远。“伊力特”?那确实是老朋友了。从来到可克达拉市工作的第一天起,我便与“伊力特”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想当时,我惊讶于享誉全疆乃至全国的伊力特酒业竟是四师的企业,心中不禁暗想:终于能零距离接触“新疆第一酒”了。在随后的采访、交流以及更深入地了解中,“伊力特的秘密”似乎也被我一点点揭开。
随着列车缓缓驶入哈密站,“豫哈情深”的标语映入眼帘。大年初一,我踏上了故土,回到家乡十三师。
家乡的新年依旧热闹非凡,处处张灯结彩,年味中混杂着酒香,仿佛只有这酒香才能让年味更加浓郁。长辈们在酒桌上谈天说地,桌上那一瓶瓶“伊力特”让我恍然——上一次见到它,还是小时候父亲压在箱底的那瓶“边疆特曲”。那时的“伊力特”,在黄田人的酒桌上,不过是角落里积灰的“备选项”。
父亲对我说:“‘伊力特’这几年红起来了,商店的货架上几乎都是‘伊力特’,这是我们兵团的酒,喝起来感觉不一样。”
不知怎的,我心里也涌起一股与有荣焉的自豪感。我曾走进伊力特酿酒车间,近距离观察如何酿酒;曾亲手抓起一把酒糟,放在鼻尖轻嗅;曾见过车间内火光冲天、高温铸瓶的壮观场景;更见过贴花“娘子军”一丝不苟地为瓶身穿上新衣,仿佛在将一款绝世精品细细打磨……
“你小的时候,喝‘伊力特’的人不多,大家都喝当地品牌的酒或者外地酒。这几年,几乎一有亲友聚会、红白喜事,‘伊力特’就成了首选。”婶子含笑对我说。
我压着心头的疑惑,半信半疑,第二天一早便跑到婶子的商店一探究竟。眼前的情景果然如父亲所说,“伊力特”占据了货架的80%到90%,清一色的伊力老窖、伊力王等,记忆中五粮液、泸州老窖的“排面”竟无处可寻。“现在谁还喝外地酒?”二叔抿着嘴说,“去年酒厂请我去窖池看过,用天山雪水酿的,品质没的说!”
“你真去了吗,老叔?”
“额,我朋友去的,他跟我说的。”
关于十三师各家各户餐桌上到底摆的是什么酒,这个问题在大年初三找到了更加令我确信的答案。初三拜年时,或许是职业病使然,在得知桌上一位伯伯是当地某酒业的前员工后,我便忍不住开启了“采访模式”:“伯伯,怎么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始喝‘伊力特’了呢?”
“十几年前,没人喝‘伊力特’,当地酒独占鳌头。但慢慢地,随着‘伊力特’的宣传工作到位,酒的品质也确实不错,喝‘伊力特’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大伯颇有心得地说。
攀谈中,我逐渐了解到“伊力特”在家乡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喜爱它的原因,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伊力特”依托天山雪水、北疆旱地小麦以及独特的窖泥微生物群,在传统浓香型白酒的框架下,呈现出更具辨识度的“凛冽甘润”口感。这种差异化风味,打破了消费者对“新疆无好酒”的刻板印象。不仅如此,“伊力特”并未拘泥于只走高端路线,而是在中低端市场均有涉猎,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除了价格优势,“伊力特”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与兵团记忆更是深入人心。在一代代兵团人的艰苦奋斗下,“新疆第一酒”横空出世,这本身就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设计上,“伊力特”集思广益,将酒瓶融入龟兹壁画、草原纹饰、将军印章等元素,让各民族都能感受到“伊力特”所传递的包容态度。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展现了品牌的多元文化融合,也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我们早已将喝家乡酒视为一种自豪,我想,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一种酒文化的自信。
他乡、故乡,都与我相关。他乡的酒在故乡风靡,靠的是它醇香的味道,以及它属于兵团人的独特记忆。
临走前,我走进一家维吾尔族大叔开的小卖部买东西。货架上琳琅满目都是“伊力特”,维吾尔族大叔亲热地招呼我:“巴郎,买酒吗?我给你推荐‘伊力特’,哈哈哈,这可是好酒……”(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舜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