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李荔:成为传递党的理论的“金话筒”
7.5万
五家渠TV


在第六师党委党校的讲台上,活跃着一位80后的高级讲师,她叫李荔。作为兵三代,李荔自小就听着屯垦戍边的故事长大,兵团精神如同血液一般,在她的身体里流淌。

从踏上党校讲台的那一刻起,她便立下志向,要将党的理论传递给更多的人,讲述党的故事,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初心觉醒:做理论传播的 “金话筒”

2007年,从石河子大学毕业的李荔,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六师党校的大门。

“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招生、会计、干部培训教务等多项工作。那个时候,我一心想着做好学员和教职工的服务工作,却未曾深入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党校教师。直到有一天,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听到教授的一句话:‘在党校,课比天大!’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李荔说。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像一记重锤,瞬间敲醒了李荔。刹那间,她心中的迷雾消散,思路豁然开朗。

自那之后,李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党史课程的备课工作中。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她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查阅典籍,积极向专家请教,从内容整理到表达方式,反复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

在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她勇挑重担,承担起三轮宣讲任务,累计开展宣讲76场。每一场宣讲,李荔都做足准备,讲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人深入学习和思考。

在兵团党校系统教学观摩比赛中,她凭借精心设计的课程和精彩展示,一举获得一等奖。

“要赠他人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眼源源不断的活泉。”李荔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指引。

在党校的讲台上,她用党的光辉历史感染着每一位学员,自身也被革命先辈的事迹深深触动。李荔感慨道:“研读党史,我常常忍不住落泪。正是因为深知革命道路的艰难险阻,才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为了让党课更具吸引力,李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一次井冈山的培训经历,给了她极大的启发。在那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她深刻认识到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从井冈山回来后,李荔迅速投入到创新课程的开发工作中。她推出《穿越时空的对话》百年党史互动课。课堂上,她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生动地讲述着党的奋斗历程。学员们则通过朗诵、歌舞、情景演绎等形式,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紧接着,李荔又总结出“四个一”讲授法,以及“单元+模块”创新课程,这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理论课堂,不仅使党员领导干部“同心共情”,也丰富了党校课堂的教学形式,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教学榜样。


扎根实践:做调研前沿的“调查员”

“党校的科研工作,既要上接天线,吃透政策精神,也要下接地气,回应现实需求。”李荔说。

李荔始终坚信,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源于深入基层的调研。十多年来,她紧扣师市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穿梭于社区、连队,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在调研的基础上,李荔撰写理论文章,形成咨政报告。她的多篇科研成果在省级期刊发表,连续两年荣获兵团党校理论研讨会一等奖,撰写的文章还入选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24年,为积极响应师市“景城一体化”发展思路,李荔独自调研了半年,之后又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班(第16期)学员一同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调研之旅。他们逐一走访相关部门、街道、社区、连队,撰写了一篇高质量的咨政报告。


赤诚奉献:时时处处做“有心人”

李荔笃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党校,无论工作多么棘手复杂,她从不推诿,第一时间响应:“先干再说!”碰上重大任务,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是家常便饭。

2024年,第六师党委党校全面启动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身为党校党总支青年委员,李荔主动请缨,勇挑品牌标识设计和阵地建设的重担。从那时起,画笔和稿纸成了她形影不离的伙伴,一有空闲,她就沉浸在设计构思中。为了获取更多灵感,她走访调研了多家党建工作成果突出的单位;设计过程中,她精益求精,反复修改、精心打磨设计稿。

经过四个月夜以继日的努力,独具匠心的党建阵地正式建成。阵地的品牌标识别具一格,不仅醒目地镌刻在党校的墙壁上,更深深地烙印在李荔的心中,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她在党校事业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李荔说:“努力成为传递党的理论的‘金话筒’,让党的声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媒体记者:张   乐

来源/五家渠TV
编辑/杨秀洪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