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江南展新颜——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十周年纪实
7.5万
师市融媒体中心

巍峨天山脚下、伊犁河谷腹地,一座以《草原之夜》旋律为灵魂的新城——可克达拉市迎来建市十周年。从绿色原野到现代化城市,从传统农牧业到产业集群崛起,从教育医疗薄弱到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十年来,这座年轻的城市镌刻着镇江市对口援疆的深情印记。

自中央启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以来,镇江市累计选派干部人才超千人次,累计投入援疆资金29.96亿元,实施项目527个,在产业、教育、医疗、人才、文化等领域描绘了“江河润天山,金山颂新篇”的壮丽画卷。

产业振兴:从“输血”到“造血”,戈壁崛起经济绿洲

4月9日,走进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一个个新建项目火热施工,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工程车辆往来穿梭。

总投资45亿元的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项目正将玉米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新疆中雅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元的服务器用高性能电极箔项目首期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产能预计实现年产值30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位于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西园区的金海生物6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不断,该项目总投资37.12亿元、年产11.5万吨,预计在今年10月投入试生产,年产值35亿元,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突破30亿元,是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体量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这些产业地标,正是镇江援疆“精准招商+产业链延伸”双轮驱动战略的生动注脚。

为破解企业落地难题,镇江投入3024万元援疆资金打造城西创新创业产业园,集研发办公、人才公寓、生活配套于一体的“企业服务综合体”,让戈壁滩上的创业者不再“白手起家”,彻底打消企业“开荒”顾虑。“项目作为城西片区服务于企业研发、办公、生产、生活配套的重要载体,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及企业服务等环节起到了保障作用。”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枋说道。 

在镇江市的精准对口支援下,大批企业落地,累计投入近3亿元支持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和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引进项目近200个,总投资超400亿元,构建起化工、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促进超万人就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

教育援疆:从“零突破”到“全链条”,边疆沃土培育时代新苗

“自2024年10月和江苏省镇江中学结对以来,我校依托镇江中学‘高品质示范性高中’的优势,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合作,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副校长祁刚表示。

“实现清华北大‘零的突破’,2024年本科达线率99.1%。”——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的辉煌成绩,是镇江教育援疆的缩影。这所总投资2.75亿元的“交钥匙”工程,自2018年投用以来,已培养出多名国内顶尖大学学子。

近年来,镇江市始终将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入师市,持续实施教育援疆提质计划,进一步加大援疆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实施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力度,适当增加援疆教师数量,建立前后方联动的大教研、大帮带体系,完成师市各类学校与镇江同学段学校、特别是基层团场学校结对50%以上,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推进两地教师线上线下教研交流项目;投入资金70万元,推进师市名院名校创建及学术交流项目,当地师资队伍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经过多年努力,镇江“组团式”教育援疆支援学校范围持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先后派出6批次212名教师,既通过“顶岗教学”来输血,又通过“结对帮扶”来造血,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13届镇江·四师教学周,累计邀请300余名镇江名师开展讲座,受益师生超3万人。援疆教师团队和师市教师优势互补,互融共进,师市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镇江教育援疆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实施学校建设项目31个,构建起“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创新化”的全链条体系。从团场幼儿园的双语课堂到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从金山实验学校的智慧校园到江苏大学的产学研平台,教育援疆的种子正在边疆沃土生根发芽。

医疗民生:家门口托起健康希望,织牢健康防护网

“感谢镇江援疆医生,让我的孩子不用转院就能得到救治!”4月10日,在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病房内,一位哈萨克族母亲眼含热泪表达感激。

这座由镇江援建的三级甲等医院,依托“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建成重症医学科、乳腺诊疗中心、儿科病区等特色专科,使急危重症转诊率下降60%。镇江医疗博士团开展点对点帮扶,引进11项新技术,填补师市4项技术空白,创建3个兵团级名科室,成功实施首例ECMO救治、复杂肿瘤切除术等重大手术。

“援疆医疗队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推动当地医院在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援疆医生、第四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石春燕说。

援疆团队深入连队牧场义诊巡诊,开展“云端天使”远程医疗服务;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将先进理念和技术扎根边疆;落实超声重症应用、俯卧位通气等11项新技术,为师市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活力。

多年来,医疗援疆建立起师市与镇江医疗机构的精准对接机制,通过“团队对团队、科室对科室”帮扶,完善医疗科目、扩大诊疗范围。累计投入近4亿元实施19个医院建设项目,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大病不出师、小病团场看”的民生目标。

从巡回医疗车的蜿蜒足迹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贴心守护,从公共卫生体系的固本强基到中医药文化的边疆传承,医疗援疆正织就一张守护边疆人民健康的温暖网。

人才赋能: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奔赴”,激活发展内生力

“授人以渔”的人才战略,正成为师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镇江创新构建“输血+造血+活血”的人才赋能体系,通过“组团式”支援与“小援疆”工程双轮驱动,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援疆工作队”。

援疆干部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实现师市人才发展观念转变、工作能力提升。“在我的结对教师的帮助下,我学习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4月11日,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教师孙永艳在聆听了镇江援疆教师郦建梅的授课后感慨地说道。

镇江市聚焦人才优先战略,累计投入1.1亿元,建成4.3万平方米的就业培训中心,邀请300余名专家授课,组织师市人才赴内地跟岗培训,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深化四师与江苏7所高校合作,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食品研发(检测)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共办“丝路学院”,联合江苏大学成立第四师临床医学院和“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镇江工作组聚焦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配合师市组织部门,采取“师内+师外”“党校+高校+其他培训机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形成“自主办班+联合办班+异地办班”培训机制,实现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集中辅导与自我学习有机统一。坚持主体班次“走出去”学。积极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以及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镇江市党委党校等党校(干院)对接合作,委托培训学员,近三年共安排72个疆外培训班次,占培训班次的42.86%。

2023年以来,分批次组织1230余名连队“两委”赴援疆省市学习考察,让师市连队“两委”进一步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三年来,通过分段教学、委托办班等方式在疆外举办培训班52个。

师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镇江市对口支援第四师前方工作组党委副书记、副组长张惠介绍道:“镇江工作组始终把实践淬炼作为最好的课堂,充分发挥实地观摩、拓展体验等教育培训作用,让干部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经风雨、长才干。”

这些“流动的智力资源”,正化作师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在天山脚下谱写出“长江天山共潮声”的人才协奏曲。

十年援疆路,一生天山情

十载春秋,镇江市以“江南烟雨”润“西域风情”,用“金山之志”铸“丝路丰碑”,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化作可克达拉市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从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校园里的琅琅书声,从医院的无影灯下到百姓的幸福笑脸,镇江援疆人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智慧破解发展难题,用汗水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全体镇江援疆干部人才将立足援疆精神这一宝贵财富,蓄力再出发,全方位助推可克达拉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上再创佳绩,书写新时代援疆故事的“山海情”。从长江之滨到伊犁河谷,这座丝路新城正以更昂扬的姿态,谱写新时代对口援疆的华章。(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广啸 左洁)


来源/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倩尧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