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一岁首,农为百事先。作为兵团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眼下,师市正抢抓春日“黄金”时间,有力有序开展春耕春播工作,为全年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师市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随着伊犁河谷地区气温逐渐升高,玉米播种也全面展开。4月22日,记者在六十六团九连看到,装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穿梭于田间,所过之处,播种、铺设滴灌带、覆膜一气呵成。2023年,在团场的牵线搭桥下,九连与落户四师的央企达成制种玉米订单种植协议,给职工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六十六团九连职工高芙蓉表示:“签订了订单合同,还有连队技术员从施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程给予专业指导,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今年,九连共种植玉米1700亩,全部采用膜上点播技术,不仅有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还能抑制杂草的生长。
六十六团九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王小平说:“我们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和开展‘科技之冬’培训,有效提升了作物产量。连队全面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实现了环保目标。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水平,玉米亩产量增加100至150公斤,职工平均收入增长超过1000元。”
地处伊犁河谷的六十八团是兵团规模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水稻专业示范村镇”。眼下正值水稻育秧时间,走进位于六十八团三连的智能育秧工厂,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正马力全开,加紧培育秧苗。经过浸种催芽、摆盘、底料铺装、机械播种等一系列环节后,一盘盘“精耕细作”的育秧盘走下智能化流水生产线,进入恒温暗室催芽出苗。
“仅在育秧这一环节,我们就为农户节约了每亩200元的投入。今年,我们成功签订了2000余亩的订单。由于育秧工作提前了大约20天,不仅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还提升了稻米品质。”新疆禾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杜亚敏说。
这座建筑面积超4200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于2024年10月建成,是六十八团投入1500万元打造的兴边富民行动示范项目。工厂采用玻璃顶连栋温室钢结构,温室内安装自动化播种生产线以及13台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单批次育苗可达40000盘。工厂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今年首次投用,可有效解决早春气候低温多变影响,传统育秧模式费工费时等问题,为实现水稻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依托传统水稻产业优势,持续推进新稻种培育和高产技术普及,实现了从传统拱棚育秧向集约化、规模化育秧的转型。同时,我们还发展稻虾、稻蟹共作产业,实现了‘一地双收、一水两用’。近两年,我团水稻产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六十八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曹鑫宇说。此外,当地还结合水稻产业特色,举办农民丰收节、插秧节等农事体验活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为深入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提升行动,今年以来,师市锚定目标任务,提早谋划,压实责任。紧紧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小麦缩行增密、玉米“奇台农场模式”和“孜然+”多熟制模式等新技术,加大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五良”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力度,持续提升主要作物单产。今年一季度,师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6.5%,实现首季“开门红”。
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海表示:“目前,春耕春播工作已全面铺开,河谷地带预计4月底完成,特昭区域5月上旬收尾。我们正顺应产业化发展趋势,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联合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等科研力量,通过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我们还将推进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实现一年两到三熟的种植模式,预计将达到亩产吨半粮的目标。”(兵团电视台记者/ 王丽芳 王程翔 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佳玉 通讯员/ 黄海涛 王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