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事业绽放天山脚下——看六十二团如何书写“四季果香”新传奇
7.5万
原创

四月,春风掠过六十二团万亩果园,万树千枝正酝酿着新一年的果香。4月24日,在一连果农夏雨轩的葡萄地里,他正仔细查看“厂”字型葡萄藤蔓长势,阳光透过绿叶洒在他的脸上:“去年这亩妮娜皇后卖了8万元,搁以前的老品种,想都不敢想。”这个3年前回到团场务农的退役军人,实现了自己的创业致富梦,如今成了团里“一亩园十亩田”愿景的鲜活注脚。

从标准化栽培的“甜蜜事业”,到大棚里创造“时间魔法”,再到“果香+旅游”的跨界探索,这个紧邻霍尔果斯口岸的兵团团镇以林果业为画笔,在3.2万亩土地上勾勒着“四季有果、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2024年,六十二团实现林果业产值5.43亿元,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让我们闻着果花的香味,走进六十二团一探究竟。

拓宽思路 探索产业致富新路子


“现在连队16个棚种植的草莓销售很旺,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4月23日,在六十二团七连草莓大棚里,七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红伟指着棚里红彤彤的草莓介绍说,“每个棚1亩多地,纯收入突破5万元。”

王红伟告诉记者,七连1.2万余亩耕地,林果地就达4500亩。这些年,连队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打开了职工发展思路,拓宽了销售渠道。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大产出效益?六十二团党委给出的答案是: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以设施农业反季节果品为主的林果业,把林果业培育成职工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六十二团党委基于水土资源优势算效益账:同样一亩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更高,而发展林果业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尤其种植“厂”字型鲜食葡萄,可达1.2万元。

六十二团党委研究制定了《林果标准化栽培奖补方案》,设立优质林果种植奖励金100万元,大力发展以“厂”字型鲜食葡萄、苹果主干结果、设施农业反季节果品为主的林果产业,真正实现“一亩园十亩田”的愿景目标。

为破解土地承载力逐年减弱的难题,在党建“引擎”驱动下,六十二团织密“党支部+合作社+连队经济+种植户”的产业网络。13家林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通过构建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积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从源头抓好“绿色”管理。

截至目前,已注册“萄小记”“鑫柒联”果品商标2个,成立电商中心2个,设计果品包装10余种,销售果品850吨、农家蜂蜜产品4吨,实现销售额390万元。

为满足市场需求,六十二团多方尝试种植产值高、潜力大的新品种。去年年初,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高旺带着由连队“两委”成员组成的“取经团”,前往山西、云南等地考察,在对比10余种果树生长情况后,果断引进车厘子、玉露香梨等“品种”。

“在云南能种车厘子,咱这大棚为啥不行?”高旺说。事实证明是可行的。如今,10座玉露香梨大棚里,拇指粗的枝条上已挂满幼果;2座车厘子大棚内,花团锦簇、枝繁叶茂。

“试种当年可实现挂果增收。”高旺就种植玉露香梨算了笔账:“收入相当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数倍。”

目前,六十二团已探索种植大棚玉露香梨10座、车厘子2座、冰激凌西瓜2座,成活率达100%。 


统筹推进 交出产业振兴新答卷


“今年,师市设施农业扩容增量,新建投产设施大棚13座,盘活闲置大棚54座,冬季运行设施大棚总量达1583座,设施果蔬产量同比增长32.2%……”前不久,在师市2025年春季农业生产暨植树造林现场会上,师市党委副书记、四师师长曹萍的讲话,更加坚定了六十二团党委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据六十二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六十二团实现生产总值13.99亿元。其中,设施林果业实现产值530万元,全团56座果蔬大棚棚均收入9万元。

近年来,六十二团聚焦林果产业发展,不断在技术保障、改良优化、创新模式上下功夫,使林果业成为团场乡村振兴的产业。

在技术保障强动能上,六十二团党委甄选农技特聘员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职工群众解决生产技术、信贷资金、市场销售等各类问题,实现一连一名农业专业人才全覆盖。同时,2024年开展果品种植试验5个,建立科技示范户9家,召开现场会18次,开展田间课堂47次,组织培训20余期,培训680人次,通过现场示范、实地讲解,有效提升了职工群众的科学种植水平,促进林果业品质化、规模化发展。

品种改良与设施升级双轮驱动,为六十二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针对林果品种不优、技术不新等问题,六十二团以资金奖补机制为助力,对老旧果园改造、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等方面都给予奖励,大力推广苹果主干结果栽培技术、“厂”字型葡萄高标准园建设,建成苹果主干结果果园315亩、“厂”字型葡萄7200亩,推广种植新优品种妮娜皇后、深红无籽等7个新品种1200余亩,不断促进果品迭代更新。

六十二团积极打造特色采摘基地,投入48万元对棚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利用棚室创新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整合现有资源、深挖特色优势,积极带动种植户瞄准市场时令果蔬销售供给“空档”期,依靠温室大棚巧打种植“时间差”,创新多茬种植和立体栽培模式,种植各类时令及反季果蔬。

截至目前,六十二团有果蔬大棚56座、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种植草莓、脐橙、圣女果、羊角蜜等新优果品10种,这几年每年采收果蔬180吨。

从无公害认证到品牌建设,从田间地头到数字云端,六十二团林果电商销售额突破390万元,让边境果园与全国市场无缝对接。

政策“指挥棒”下,六十二团曾经的普通作物种植地渐次变身“花果山”,成为职工增收的“绿色银行”。 


融合探索  增添产业发展新动能


春季的六十二团景曦观光园,蜂飞花艳,景色迷人,来自成都的游客刘玲举着自拍杆穿梭在花海中。“没想到在祖国西陲能体验到‘采菊东篱下’的意境。”她刚在七连采摘完草莓,现在又徜徉于花海美景,还预订了晚上的丝路夜市美食。这条“采摘-花香-美食”的精品线路,2024年以来,已吸引15.7万名游客,创下了7000万元的消费纪录。

三产融合的密码,蕴藏在每个细节里。在威龙葡萄酒庄的地下酒窖,酿酒师阿依古丽正在橡木桶旁记录发酵数据。“每瓶葡萄酒都有身份证。”她轻抚酒标上的溯源码。

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模式,六十二团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中葡尼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梦诗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带动种植3300亩酿酒葡萄,果农户均增收超2万元。而在林下养殖区,500亩果园与3000羽生态鸡实现“禽果共生”,禽粪经堆沤发酵还田,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

夜幕降临,丝路商业街的灯光次第亮起。烧烤摊摊主艾合买提翻动着滋滋冒油的烤肉,身旁放着刚从采摘园运来的果蔬拼盘。“游客爱用草莓蘸孜然、绿菜卷烤肉吃。”他笑称这是“最甜蜜的混搭”。

在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上,这些年,六十二团依托辖区紧邻霍尔果斯口岸的区位优势,锚定“打造口岸经济特色团镇”的发展目标,按照“一连一品”“一连一特色”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旅游发展路径,打造连队生活休闲区,培育屯垦戍边红色旅游、果蔬采摘体验等“农业+旅游”新业态。

目前,六十二团已形成以“景曦观光园—诗园植物园”为核心的花卉观光休闲园,以“七连—十二连优质水果采摘”为核心的果蔬采摘体验园,以“丝路商业街—星光夜市”为核心的美食体验园等精品旅游线路,先后打造采摘园5处、农业观光园1个、垂钓点2处。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创新,正是六十二团发展“美丽经济”的缩影——当传统农业邂逅现代文旅,边陲团镇绽放出令人惊叹的产业活力。

从“一亩园十亩田”的智慧突围,到“三产融合”的华丽转身,六十二团用十年光阴将林果业打造成5.6亿元产值的“黄金链条”。

在六十二团,组织力量凝聚人心,生态理念贯穿始终。当全国各地游客的朋友圈刷屏着边关果乡的美景时,这座“口岸经济特色团镇”,正以果为媒,书写着新时代的塞外传奇。(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惠 通讯员 温永洁)


记者手记:好思路拓宽致富路


走进紧邻霍尔果斯口岸的六十二团,空气中弥漫着苹果花香,似乎在诉说着这里蓬勃发展的故事。采访过程中,我被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热情和干劲所感染,他们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了致富梦想。

采访中,在田间地头,种植户热情地分享着这些年的变化。过去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产量不高,品种不多,水果品质也参差不齐。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苹果主干结果、葡萄“厂”字型技术推广应用,机械埋藤、滴灌设备等更新升级,果园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不仅提升了水果产量质量,还节省了果园管理成本,使林果业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产业升级的“组合拳”还体现在多方面。为解决果品保鲜和销售运输难题,六十二团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引进先进的冷藏保鲜设备及技术,实现了果品错峰销售,让好水果卖上了好价钱。同时,引导各连队对特色果园进行科学规划,构造果园景观,通过举办旅游节、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形成了“林果+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每到水果成熟季节,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摘乐趣,也为团场带来了可观的销售收入。

通过一系列举措,六十二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看着果农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刻感受到,这份成绩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生活质量的提升。六十二团以产业升级为笔,以汗水和智慧为墨,在这片土地上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画卷。(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惠)

来源/原创
编辑/杨倩尧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