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有一座镌刻着红军团光辉历史的红色地标——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这里既是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鲜活见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基地。 博物馆所在地七十二团,是闻名遐迩的红军团,从湘鄂赣边界的游击队、赤卫队、自卫队到红六军团,从战果累累的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到屯垦戍边的生产生力军,这个团走过了辉煌的历史,走出了118位共和国的将军。红军团博物馆,再现了七十二团从湘赣苏区到伊犁河谷的发展历程、从南征北战到屯垦戍边的奋斗历程,也激励着军垦后代和广大青少年将光荣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4月20日,在明媚的春光里,记者来到七十二团,对博物馆进行了实地探访。
从无到有,铸就红色殿堂 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的诞生,源于对兵团红色基因的深度挖掘与保护,其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岁月的沉淀。 该馆建设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1年,当时的七十二团团史陈列馆虽规模较小,但已成为记录团场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1998年、2008年和2011年,七十二团先后筹集资金对陈列馆进行了三次扩建,不断充实馆内藏品,丰富展览内容。 2011年9月,一项更为宏大的工程拉开帷幕——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主体工程正式动工,此次共投资2517万元,对展馆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建设过程中,从建筑设计到内部装修,都力求体现庄重、肃穆且富有历史感。为确保展陈设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团场还特别邀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专家全程指导。通过精心规划布局,使展厅空间得到合理利用,更好地呈现了历史场景和文物展品。 2014年,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工,总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展厅面积1740平方米。展厅分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驻守南疆三县及移防北疆伊犁、屯垦肖尔布拉克、领导关怀和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7大板块,共设置展柜41个,展出12类实物标本400多件,模拟战争、生产、生活场景7处,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全面展示了七十二团从革命战争到屯垦戍边的壮阔历程。 同时,展陈突破传统局限,不再是简单的“照片+文字”模式,而是综合运用各类文物、艺术品、灯光等元素,配合8台展教设备,包括LED电子屏、投影仪、触摸屏和液晶电视等,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一代代兵团人开发建设边疆、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历程,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珍贵馆藏,重现烽火岁月 走进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 进入博物馆一楼大厅,迎面便是三位红六军团主要领导人塑像,正中是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左边是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右边是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王震,他们背后的浮雕墙依次是湘赣地区的井冈山、延安的宝塔山和新疆天山,代表着七十二团这支英雄部队的革命历程。 在展厅的红旗墙上,三面红旗造型记载的是1942年1月22日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出兵晋边、安边和定边,抵御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党中央决定留七一七团一起欢度春节。毛主席在接见七一七团指战员时说:“你们到东边东边安全,你们到西边西边安全,你们是一支能打仗会生产的部队,敌人不来就生产,敌人来了就拿起枪战斗。”这是毛主席当时对七一七团的充分肯定,也成为七十二团发展历程的最好概括。 在抗日战争展区前,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的英勇事迹在此有更生动地呈现。一幅幅战斗场景的油画,生动再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平型关大捷硝烟弥漫,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拼杀;百团大战的战略部署图,彰显着八路军主动出击、打破敌人封锁的智慧与勇气……展柜里的家书,饱含着战士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望,让人真切体会到战争年代的家国情怀。 解放战争展区陈列着解放战争时期的珍贵文物,从作战地图到通讯设备,它们见证了一次次关键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新疆的历史板块格外引人注目。行军路线图、解放新疆时的照片,生动展现了部队解放新疆的艰辛与伟大。 屯垦戍边时期展区记录了老一辈兵团创业者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模拟的地窝子,再现了军垦战士初到新疆时的艰苦居住条件;各类垦荒农具,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荒原变良田的最好见证;屯垦时期的奖状、证书,表彰着那些为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深远影响,传承红色基因 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新时代红色教育的“活课堂”。 自2015年9月22日开馆以来,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每逢“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该馆通过举办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听“小小讲解员”讲述红军团历史等活动,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精神洗礼。越来越多的兵地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生被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所吸引,纷纷前来感受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疆内外参观团1320多个,游客超29.7万人次。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里是锤炼党性的重要阵地。在解说员的深情讲述下,党员干部们认真观摩每一件展品,细心聆听每一段历史,深刻领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六十二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刘彦龙感慨地说:“看着先辈们用过的农具,我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职工群众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力量的源泉。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兵团创业的艰辛历程,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七十二团三连职工郎金荣激动地说:“看到这些展品,想起当年老一辈兵团人的付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日子过好,不把团场建设好。”不少人还表示,要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立足岗位,努力奋斗,为团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博物馆是他们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培养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为丰富宣讲形式,更好地弘扬兵团精神,2019年,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成立了由12名小学生组成的小小宣讲员队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小小宣讲员们便活跃在展馆内,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为游客讲解红军团的历史。他们的讲解,不仅让游客对红军团的历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该馆还积极与周边单位、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红色文化走出展馆,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展览、直播讲解等活动,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兵团历史,感受兵团精神的魅力。 如今,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已成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兵团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党员教育基地”,并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是社会各界对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高度认可。 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兵团的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历史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鲜活的精神源泉;红色基因不仅是记忆的传承,更是奋进的动力。 正如六十六团离休干部、95岁的闫欣秋所言:“我们这一代人开荒造田,下一代人讲述故事,但兵团精神永远不变。”这座红军团博物馆,正以它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戍边史诗。(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惠 通讯员 李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