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铸辉煌 工业强市谱新篇 ——师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自2015年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以来,师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年间,工业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从建市初期的127.6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51.1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投资由2015年的48.79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61.48亿元,工业投资占投资比重达50.3 %。工业逐步成为拉动师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破茧成蝶:力促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十年来,师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师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师市工业经历了由弱变强的艰辛奋斗历程。
建市之初,师市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白酒、电力等传统产业占比超过3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2021年年初,伊犁河谷飘着鹅毛大雪,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包装工提力瓦力地·玉山江跟着公司搬迁至可克达拉市新建成的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当时产业园周边全是荒地,晚上下班连个路灯都没有。” 如今,站在智能化包装车间里,看着4 条高速生产线吞吐着“伊力牌”系列产品。提力瓦力地·玉山江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对比照片:曾经的戈壁滩上,崛起了集酿酒、研发、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工业旅游园区,游客中心日均接待量超500 人次。
“我们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一次全产业链升级。”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指着中控室的电子屏介绍,企业投入580万元建设智能酿造车间,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窖池温度、湿度实时监控,出酒率更加稳定。
“十三五”以来,师市以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提前完成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各项目标任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了酒、饮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支柱产业体系,制造业占比稳中有升,一批高技术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落户师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6.5%。
除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师市还抢抓“一带一路”和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培育壮大生物制造、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克达拉安琪酵母有限公司、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投产,形成“玉米精深加工-氨基酸-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海源储能材料建成55条高压电极箔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远销海外,广泛应用于5G大数据领域;新疆中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项目,光伏装机规模突破80万千瓦时。2024年,师市生物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44.9%、87.6%、20.2%,工业结构从“一业独大”转向 “多业并举”。
创新驱动:激活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十年来,师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主体数量稳步增长,师市本级科技发展专项经费投入年均增长6.9%,规上工业中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占比21%。
新疆昆晟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于2017年底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落地,是集智能高低压配电设备制造、人工环境控制设计、设备制造于一体的科技企业,也是疆内唯一一家拥有零下35℃低温焓差实验室的空调类研发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2024年,该公司完成生产总值413万元。
“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每年都在加大投入,目前公司已拥有专利13项,其中过冷抑冰专利对产品的性能大大提升,更加适用于新疆的本地环境,这也为我们公司开拓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疆昆晟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冯小江介绍说。
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师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着力在企业培育壮大方面下功夫,出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培育兵团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累计培育兵团“专精特新”企业7家、兵团创新型中小企业16家。
此外,师市始终坚持“纾困解难强帮扶”与“支持创新促升级”两手抓,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链,围绕一批有能力的优秀企业开展培育提升,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紧密结合、大中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截至目前,师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新疆名牌产品10个、新疆著名商标16个。
链式思维:龙头企业牵头探索产业化路径
十年来,师市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整合产业链资源,创新技术应用,推动工业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探索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化路径,推动了工业产业化集约发展。
师市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兵团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连年获评“国家产粮大县”和“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玉米种植规模、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占兵团较大比重。玉米产业化发展与现实要求严重不符,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十年来,师市分别招引了新疆一和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可克达拉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可克达拉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持续丰富玉米深加工的形式与产品种类,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社会效益。
3月24日,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宽敞的发酵车间里,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定时查看参数,各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公司副总经理高洪雷指着生产线说:“二期设备已安装完毕,投产后年处理玉米将达到 30 万吨,带动上下游 1300余人就业。”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玉米种植业附加值低、销售难、种植户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一条玉米“黄金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
2023年,师市制定《实施产业发展“链长制”“链主制”工作方案》,召开“链长制”“链主制”工作推进会,深入分析产业链发展现状,研究制定推动产业链发展的扶持办法,协调解决重大产业发展问题,推动链上企业实现创新、集聚发展。围绕酿酒、生物制药等11 条产业链,师市绘制“产业图谱”,实施“招优引强”。今年,师市计划推进实施工业类项目59个,总投资316.3亿元,占师市全年项目投资的49.2%。
在探索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师市聚力建设高标准化工园区,加快推动可克达拉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同时,以重点项目为着力点,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由点及链、由链及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师市工业实现稳健发展。
十年间,师市规上工业企业从81家增至101家,农产品加工、生物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产值占比超59%。一条“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串配套、形成一片产业”的链式发展之路,正在伊犁河谷铺就。
“2025年,师市将力争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以上、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贺丽琴介绍,下一步,师市将继续加强对升规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跟踪服务,做好“小升规”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工作,着力推进“点”上强企、“线”上强链、“面”上优集群,奋力实现工业经济“双15”目标任务。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从边塞小城到工业新城,师市用实干诠释担当,以创新引领发展,在祖国西北边陲奏响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展望未来,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书写着边疆工业振兴的崭新篇章。(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通讯员 刘鹏鹏 白明新 特约通讯员 王昌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