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兵团道德模范
敬业奉献模范
1.捷尔塔:男,蒙古族,群众,1971年12月生,五师八十四团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护边员。
八十四团边境线长58公里,护边守边任务繁重。捷尔塔的爷爷是护边员,父亲也是护边员,但在巡边时意外身亡。1989年,捷尔塔接过父亲的马鞭,成为一名护边员,并主动承担地形最复杂、路途最远的乌图布拉格沟口的护边任务。婚后妻子乔布鲁根主动放弃安逸的生活,搬进了哨所,成为一名女民兵。巡边生活艰苦枯燥又充满危险。团里要求每周巡逻三到四次,可捷尔塔和妻子几乎每天都坚持巡逻。夏天夫妻俩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步行在边境线上,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累了在山石上歇歇,饿了就着雪团啃口馕。冬天捷尔塔通常独自巡逻,野兽、悬崖、暴风雪、迷路……捷尔塔遭遇无数险情。有一次捷尔塔差点摔下悬崖,因为巡逻任务没有完成,死里逃生后满身是伤的他爬起来继续前行。30年来,捷尔塔巡逻4万余公里,阻止无证车辆400余台次、人员1000余人次,赶回预临界牲畜11000余头只,为牧民发放边境法规宣传单15000余份。
2012年自治区优秀护边员。
2.王先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4月生,二师三十一团护林员。
三十一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之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团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2000年,团场争取资金1460万元,在两大沙漠的夹缝地带建成了长11公里、宽200米,面积3300亩的生态林。为了保护这片生态林,王先华和妻子在库木塔格沙漠边缘的无人区,一住就是18年。无人区风沙大,打一桶水上来小半桶都是沙子,买菜、采购都要到6公里外的团部,两个孩子上学也非常不方便。妻子多次劝说王先华回连队,王先华摇头:国家花这么多钱种的这些树,我们不看着怎么能行?巡逻、清理防火隔离带、扎篱笆、换滴灌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先华像养育孩子一样照顾着这片生态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的幼苗已经成长为参天屏障,有效遏制了两大沙漠扩张。
2014年二师铁门关市“生态卫士”。
3.李德欣:男,汉族,群众,1989年3月生,生前系六师一〇一团一连党支部宣传委员。
李德欣2013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一〇一团技术员、该团1连管理委员会委员。无论在哪里,他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不断适应岗位要求。工作中他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郎”,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早晨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手里的活干不完不下班。“怎样带领职工群众致富,如何维护连队社会稳定?”这是他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传授种植技术、联系销售渠道、带领大伙儿拓宽增收渠道……李德欣件件实事干在了职工的心坎里。2018年7月8日,连续工作近30小时的李德欣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他用生命诠释了连队“两委”的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时代青年的优秀品格。
4.付永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3月生,十师一八六团北沙窝哨所所长。
2004年付永强和妻子刘桂芝从开封来到兵团。2012年,他主动申请并通过考察,和妻子一起来到北沙窝哨所,肩负起11公里边境线的驻守任务。他们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坚持每天巡逻,守护中哈边境61号界碑至66号界碑的边防线,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他们坚持在沙漠中植树种草,精心养护着300余亩2万余棵树木,使哨所周边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变,履行生态卫士职责使命;他把哨所当家园,建羊圈搞养殖,种蔬果建田园,在沙漠中打造示范区。
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5.吴向未: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10月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
吴向未拒绝了国外医疗机构丰厚的报酬和国内多家知名院校的邀请,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投入到干细胞再生医学的研究。在国际上他首次提出“干细胞行为紊乱”学说,主要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关注与认可。近五年,他的学术文章被SCI收录十余篇,第一作者文章总影响因子57.6点。尽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吴向未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外科医生,真心真诚为患者服务。他曾每日三餐为独自住院的老人送去饭菜,也曾在危急病患的床前连守70多个小时。2008年汶川地震后,身在美国的吴向未立即组织募捐了20多万美元的药材器械。2016年至2018年,吴向未赴和硕县担任副县长。挂职期间,石河子大学与硕县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订单定向免费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组建26个78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签约服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签约3112人。
2006年获得美国骨矿学会年度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得国际华人硬组织学会青年学者奖,2012年荣获“兵团五四青年奖章”,2013年荣获“新疆青年科技奖”,2017年荣获“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6.李丽:女,汉族,群众,1974年8月生,兵团一中教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李丽潜心研究教材教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作文比赛中她的学生大放异彩,近百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近50名学生获得自治区级奖励。作为一名班主任,她将“和谐”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她的眼里,班里的孩子个个特点突出、招人喜爱,有的机灵聪慧、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性格好、有的有领导才能……在她的班级中,每一个孩子都快乐自信。李丽始终致力于教学研究,为了让学生们学好文言文,她苦心编写几十万字的校本教材,教学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4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录像课获国家级一等奖2例、二等奖1例,教学设计获国家级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教案获国家级三等奖1篇。为了陪学生们上晚自习,她几乎从未给自己的孩子做上一顿可口的晚餐,她咬牙忍受颈椎病带来的眩晕、呕吐,仰靠在椅子上举着试卷作业批改。从教二十年里,李丽默默坚守三尺讲台,守着清贫,耐着寂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指导教师特等奖,全国“圣陶杯”作文大赛、“创新杯”作文大赛、“我的中国梦”读书征文、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指导教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