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一连以产业兴旺领航乡村振兴的样本
铁门关市天泽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艺和农技专家一起查看新品种草莓长势(资料图片)。 苏江生 摄
“经过三四年的培育,这个品种的草莓对本地的温度、土壤等各方面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都增强了。我们可以加大这个品种草莓的扩繁力度。”12月3日,在二师二十九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育苗大棚里,园十一连党支部书记王东军和铁门关市天泽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艺,一边查看草莓苗的长势,一边计划着加大对本地适应性强的草莓品种的扩繁力度。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园十一连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支部引导、‘两委’带领、能人牵头、民主管理”原则,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立足城郊优势、产业优势,有效聚集现有零散土地,多渠道多途径为职工群众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要想产业兴、产业强,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统筹、协调、引领作用—— 立足优势兴产业
二十九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1600亩,距离库尔勒市10公里,距铁门关市35公里,新修建的库铁大道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示范园致力于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及经营理念,将自身打造成集绿色果蔬生产、农业旅游观光、科技研发推广、现代物流配送、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园,是二十九团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项目。
今年年初,在园十一连党支部的帮助下,张艺和其他4名返乡大学毕业生,带领20名职工成立了铁门关市天泽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负责二十九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3座智能温室、5座育苗大棚和123座日光温室里果蔬的种植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
2018年,该合作社自主培育草莓苗50万株,其中12万株销售给当地职工种植,剩余38万株全部用于园区温室种植。张艺说:“我们计划3年至5年内,吸纳50名至100名职工种植草莓。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我们还可以吸引一些果蔬类深加工企业落户园区,为职工带来更多收益,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园十一连由3个单位合并而成,拥有常住人口1600余人,辖区占地10150亩,职工384人。如何带领这个“大家庭”走上幸福、富裕的道路,是园十一连党支部的头等大事。
该连党支部积极促成二十九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河北省保定市草莓研究中心的合作,引进高架栽培技术及番茄盆栽技术,在园区种植高附加值的草莓、水果番茄等特色果蔬,将园区打造成库尔勒市及其周边居民休闲采摘观光的胜地,同时,为连队职工提供了大棚果蔬种植观摩学习场地。
今年,在保定市草莓研究中心的牵线搭桥下,铁门关市天泽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将扩繁的草莓苗卖到了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还销往了内地。
通过招商引资,园十一连党支部引进了投资4000余万元的优农一品生态农庄,建成居家式温室大棚120座;引进投资4500万元的新辉保鲜冷库,为产品直销提供有利条件。
“看长势,今年草莓的棚均收益在8万元至10万元之间。”王东军说,“依托库铁大道横穿而过、东邻库尔勒市和建设香梨特色小镇的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连队还将在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招商引资,把连队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连队。”
立足城乡市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 合作社引领闯市场
今年,铁门关市新超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首批冬枣早早就被上海客户预订了。“我原来在单位开拖拉机一年收入也就两万元。在连队‘两委’成员的鼓励下,我种植大棚冬枣树,并加入了新超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的收入是开拖拉机的3倍多。”新超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姚增林对记者说。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28名,种植大棚冬枣树160余亩,可实现年产值400万元。
新超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新超说:“以前我们一直沿用老方法种植冬枣树,连队‘两委’成员鼓励我们往有机方向发展。今年,我们给冬枣树施的是农家肥,结出的冬枣品质好,在市场上很抢手。”
为激发职工的增收致富潜力,园十一连党支部积极引导职工转变经营思路,扶持能人先后成立了铁门关市新超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铁门关市金鸣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铁门关市众诚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产品”的运营模式,形成有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
新超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免费提供冬枣树种植管理技术、观摩点及销售平台,吸引了众多职工加入合作社,逐步形成了更具规模化的冬枣树种植产业。依托年产500万只种鸡、南疆规模最大的种鸡养殖基地——铁门关市世景种禽场,金鸣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助力职工发展庭院养殖、林下养殖。园十一连还与金鸣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用工协议,帮助20余名职工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众诚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二十九团东区各单位的果蔬种植户合作,进一步探索“合作社+连队+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产销一体化。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就业创业—— 搭建平台促增收
“我是服务队的一员,9月我们摘完香梨后,就去大棚干活。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差不多每年能增收2万元至3万元。”12月4日,园十一连服务队队员王敏说。
王东军介绍,连队充分发挥职工中能人的带动作用,连队“两委”成员牵头组织李春红、桑茂林等10余名有技术、有人脉、有市场的职工,成立了修剪、餐饮、运输、冷库、家政服务、经济人6个服务队。根据职工群众的需求和自身条件,为其提供用工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职工的增收能力,拓宽职工增收渠道。服务队还积极开展扶贫帮困专项活动,优先为困难户及其子女提供技术培训及就业岗位,先后为100余名职工群众提供了用工信息、岗位。
走进位于库尔勒市解放路的二师二十九团天泽电子服务站,只见顾客络绎不绝。该服务站由园十一连党支部牵头筹建,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主要销售团场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果蔬。实体店的成立,让生产和销售直接对接,省去了中间环节,实现了职工收益最大化。该团党委对于实体店的建立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购买了厢式送货车,推动实体店发展成为助推团场绿色农业发展和职工增收的新支点。
王东军说:“连队党支部将坚持以转变职工观念、提升职工素质为切入点,立足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培养‘懂农业、爱连队、爱职工’的能人,带动职工群众开辟增收渠道,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26102元的基础上,2018年实现年增长10%。”
兵团日报记者 马钧禹 通讯员 苏江生 王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