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五九旅的老部队中,他们走得最远,吃得苦最多,也得到后人的敬仰赞誉最多。他们是七一九团改编的五师十五团,今天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和田垦区。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第二军进军南疆。孤悬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和田,极少数反对和平起义的反动分子密谋叛乱,妄图分裂祖国的极端势力也蠢蠢欲动,情况十分危急。为迅速解放和田,制止叛乱,我军决定出奇兵,穿大漠,直趋和田。12月5日,二军五师十五团一千多指战员从阿克苏出发,沿和田河古河道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历时18天,行军750多公里,把五星红旗插到和田城头。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发出嘉奖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的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和田百姓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解放初期的和田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民生凋弊,三面沙漠,生态恶化。十五团除了抽调干部深入地方建立政权、减租反霸、维护治安,集中了大部分兵力投入大生产运动。部队遵守不与民争利、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的宗旨,选择远离村庄的荒原作为屯垦点。水到头,路到头,人烟到头。战士们经受的艰难辛苦比当地老百姓更深重。
春寒料峭,刚刚从一场大动荡中尚未平静下来的和田人被一条特大新闻惊动了:15团团长蒋玉和一大早背着粪筐在街头拾粪!人们不敢相信:这就是大部队未到达、他率领少数骑兵抵达和田的年轻英俊的蒋团长?这就是一身是胆、单刀赴会、在“鸿门宴”上力挫顽固派阴谋的蒋团长?是他!没有错!“百年魔怪舞蹁跹”的和田永远一去不复返了!各族人民的救星来了!。
三五九旅的新战士、曾任皮山农场场长的吴建国,进驻和田时18岁。他的回忆是:没有一个当兵的手上没有血泡,血泡摞血泡,镢头把子染得红红的。每天一早上工,手硬得弯不下指头,得使劲搓一阵。就这样,一天开荒两亩地。那年夏装没有发,棉裤烂了,脱了衣服干活,蚊子咬得人受不了。最怕是进城背粮,衣服破得肉露出来了,用手捂住怕人笑话……
三五九旅老战士、曾任47团团长的王二春,生前曾对记者回忆:1949年底到和田,没过几天就过元旦。元旦一过就开始种地了。东一片,西一片,骑马看地十几天。部队什么都没有,到老乡那儿借。坎土镘,人拉木犁。麦子种下去了。5月份,修新藏公路,我们一个营抽走3个连,只剩1个连。全营的地交给我们管,还要维持社会治安。麦子收了,我们这个连也去修路了。1951年5月我从山上下来,调3营当副营长。部队整编,年轻力壮的抽到国防军、和田军分区,有文化的抽到地方各县当县长区长公安局长,留下500多人大多是老弱病残、文化偏低,种地搞生产。他们真是好兵啊!能吃苦,下死力,开荒种地,自已养活自已。1955年农一师派人来调查,看到土地东一片西一片,用水困难,条件太差,决定把农3团撤走,迁到阿克苏沙井子去。人们都高高兴兴准备上车了,有的已经走了。黄诚听说后叫我去,问我你同意走吗?我说我服从命令。黄诚立即请示王恩茂。王恩茂下令不让迁走。我们就留下了。“文革”中,47团在维护和田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道留在和田的命令他们执行了60年,而且传之后人继续执行下去。因为屯垦戍边的使命永远延续!也因为战士的名字永远叫忠诚!
1994年7月,兵团党委组织47团老战士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参观旅游。这批老战士屯垦和田45年,没见过火车飞机,没见过大城市。在石河子王震将军铜像前,满脸皱纹的老战士们整军容,行军礼,热泪纵横说:王司令员,您派我们到和田去,您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特向您报告!
今天,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个农牧团场人口达4万多人,皮山墨玉垦区正在建设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铭记十五团将士的英雄业绩,在47团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万方乐奏有于阗”,于阗唱响《南泥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