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老兵”:一辈子的忠诚坚守
瓜果飘香时节,记者一行来到十四师四十七团采访。“十万大军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入玉门关。”在四十七团纪念馆,透过一件件实物,身为兵团二代的解说员张媛把记者带入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历时15天,1800名官兵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为解放和田作出了卓越贡献。而后,这些刚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的军人,征尘未洗又走向荒原戈壁。
60多年过去了,穿越“死亡之海”的老兵还剩多少,他们如今过得怎样?
“如今,团里的建设可谓日新月异。原先砖木结构的平房,已被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所取代。”该团武装部部长宋兴福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来到了团部敬老院。
走进88岁的盛成福老人的房间,墙上挂着“坚贞挺拔”4个字,一如老人的性格。老人说,他这一辈子都献给了这里,当年的老战友如今仅有5人健在。老人家见证了团场从最初的地窝子到草房子,再到土坯房、砖瓦房,直到现在的楼房的历史变迁。如今,他和老伴儿每月收入近万元。
虽然时光荏苒、环境变迁,但老兵的精气神没有变。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虽然已经走向暮年,但他们依然伴着风沙,伴着胡杨,伴着他们用热血浇灌出的绿洲。
来自安徽亳州的王传德老人在进军和田时是一名班长,后来当过排长、副连长。
“听说,多年前,儿女们要求您去找当领导的老战友帮忙,让他们离开团场,有这回事吗?”记者问。
“那是不可以的事!屯垦戍边是国家交给兵团的任务。我们这代人老了,干不动了,他们年轻人如果走了,开垦出的地谁种?如果是怕苦、怕累要调走,我就打断他们的腿。”80多岁的王传德老人说。
令王传德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孙子和一个外孙都依照他的心愿,留在了这块他厮守了一辈子的土地上。
李炳清老人1970年从连队会计调整到四连看水库,身份由干部变成了工人。他一干就是几十年,至今还拿着工人的工资,从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为什么不向组织说明情况,有没有遗憾?”
“我个人的事就别给组织找麻烦了,和那么多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很知足。”
在团场,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老兵季玉亭得了严重的肺心病。这一生,他对组织提过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能在团部分到一间房。因为住在团部,看病方便些。
但团场当时的条件太困难了。7年后,团场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可季玉亭没能等到这一天。临终前,他对家人嘱咐了3件事:第一件是替他向党交最后一笔党费;第二件是把欠医院的医药费还了;第三件是团里现在还很困难,不要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老兵们军装脱了,可军魂未丢;人走了,但军魂未走!大家把骨头埋在了大漠,把忠诚献给了祖国,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曾经是军人,作为军人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要对党绝对忠诚。”88岁的老兵杨世福说。(兵团日报记者王东升 驻十四师记者站 马春燕 常涛)
来源丨兵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