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级民政部门:精准施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倾情帮扶 守好民生底线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区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精准推进多项措施,切实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解决了部分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满足了特殊困难人员基本照料服务需求,让他们在冬季里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低保特困“只进不出”
“政府提前给我们发放了低保金,让我们家的生活有了着落。”提到政府的贴心举措,伊宁市萨依布依街道利群社区居民阿依祖克拉·阿不都艾尼言语里充满感激。
阿依祖克拉能继续领取低保金,得益于我区在疫情期间对低保政策的调整。“对已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的,原则上暂停动态管理,做到疫情期间‘只进不出’,并提前足额发放救助资金。”利群社区民政干事热孜亚木·阿里木江解释,阿依祖克拉大学毕业后本应退出低保,考虑她因疫情还未就业,其父亲是商场保安,受疫情影响未上班无收入,母亲因骨折在家休养,弟弟就读初中,家庭生活较为拮据。社区研判时,按照疫情期间低保政策调整要求,让其继续享受低保政策。
“暂停动态管理,是让在册的低保、特困人员暂不退出兜底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则按规定及时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伊犁州通过落实单人保、低保渐退、刚性支出收入扣减等扶持政策,简化流程、特事特办,及时将符合条件的1627名困难人员纳入低保,将12人纳入特困供养。
为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我区2000余名基层民政干部、5000余名民政协理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累计摸底排查89万多户230多万人,截至目前,已把符合条件的3万余名困难群众新纳入低保,395人新纳入特困供养。
专项救助临时遇困人员
“没想到在异乡遇困,还能得到温暖帮扶。”来自山东的王宁说,他来乌鲁木齐市办事,因疫情受困。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亚南路街道中亚南路社区工作人员摸排得知情况后,为其申请了生活救助金,还为他送来一身秋衣秋裤和一件外套。
“我们对受疫情影响的临时遇困人员实施了专项生活救助,范围扩大至非本市户口人员。”乌鲁木齐市民政局救助科相关负责人说,专项生活救助对象主要是因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无收入、未参加失业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其他的受疫情影响陷入生活困难的人员。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向居住地社区(村)居委会提出申请,由社区(村)居委会研判,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后予以发放。乌市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按照每人300元标准发放救助金或物资。目前,乌鲁木齐市、区两级财政已安排落实1.24亿元,救助了37.74万人次,此项工作仍在持续。
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在疫情期间的“救急难”作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困难问题。据统计,疫情期间,全疆累计实施临时救助75.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5亿元。
让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无忧
“民政干部给我送来了米、面、油,社区干部每3天还送一个蔬菜包,我的吃喝不用发愁。”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山街道马料地街西社区特困分散供养人员夏代提古丽·买明说。
为了保障好分散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乌鲁木齐市民政局指导各区县督促照料服务人员认真落实定期联系和照料服务责任,协助做好服务对象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特殊困难群众平时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疫情期间,他们更需要贴心的帮助和爱护,更需要我们及时协调解决其物资供应、买药就医、燃煤取暖等方面的困难诉求。”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局相关负责人说,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全疆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8.5亿元。其中,8月至10月足额发放了城乡低保金22.8亿元、特困供养金8787.9万元。8月初,还为全区城乡低保、特困对象增发了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4.39亿元。(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
援疆医疗队白衣执甲显担当
本轮疫情发生后,来自多个省市的援疆医疗队投入患者的救治工作中。他们白衣执甲,直面病毒,用生命守护使命,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担当,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把危险留给自己
11月14日14时,库尔勒市气膜方舱核酸实验室灯火通明,与队员们结束工作后,张明又对方舱内环境进行彻底消杀。“他们都很累了,我身体好,多做点。”张明说。
张明是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检验师,河北省援疆医疗队技术总监。得知库尔勒市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支援时,张明主动报名请缨。到达次日,他就与队员们参与到当地核酸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中,对核酸检测区域的仪器配置进行流程优化,对各个区域的人员配置进行合理搭配,核酸检测工作更为高效。
张明总把危险留给自己。他主动揽下标本存放区的消杀工作,因为标本表面可能会存留部分活病毒,若不消杀彻底,可能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感染风险。标本制备区是整个核酸实验室最忙碌也最危险的地方,加样、提取、点样、封板各种工作他都冲在前面;实验结束后等队员们都出舱了,他又开始了整个实验室的消杀工作,包揽了所有临时性加班。“我是党员,就该冲在最前面。”张明说。
“从核酸样本接收时的消杀环节,到确保核酸检测精准度,张明都有丰富的经验。”河北省援疆医疗队领队杜晓娜说。
由于在实验室长时间工作,张明和队员们的双手被汗水泡掉皮,尽管如此,也从没人抱怨。
悉心守护母婴安全
10月14日,丁桂春随江苏省援疆医疗队来到新源县,开始了在新源县妇幼保健院产科的医疗支援工作。
丁桂春是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副主任医师,有17年党龄。她在产科疑难危重疾病、高危妊娠合并症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扬州市技术能手”和“扬州市五一创新能手”等称号。
来到新源县妇幼保健院的第一天,丁桂春就和当地医生合作进行了一场生命接力。10月17日晚上临下班时,医院来了一位特殊孕妇,这名孕妇患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并伴有妊娠合并癫痫、妊娠合并巨大儿,有两次盆腹腔大手术史。
因孕妇病情复杂,按惯例要转诊至上级三甲医疗机构分娩。想到丁桂春是来自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接诊医生便联系了她。
丁桂春立即启动了剖宫产手术应急预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了详细应对措施。经过手术,一个体重4公斤的婴儿顺利出生,母子平安。丁桂春及科室医生并未停歇,当日又连续做了3台急诊剖宫产手术,直到次日凌晨手术结束,她才回到驻地休息。
丁桂春常给同事们说:“夜晚是很多人休息的时间,却往往是产科医护人员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很多孩子都出生在夜晚,产科医生便是夜空中保障母婴生命安全工作中‘最亮的星’。”
谈及这次援疆之行,丁桂春说:“天山雪松根连根,新源扬州心连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要尽职尽责,用专业特长同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守护母婴生命安全和健康!”
为患者排忧解难
“我们现在帮患者俯卧位通气,大家做好准备。”11月15日,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吕剑虹和队友帮助体重近100公斤的患者翻身。
吕剑虹是上海市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10月31日,作为上海援疆重症医疗队的一员赶赴新疆,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多为慢阻肺、糖尿病、脑梗塞等有基础病的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患者氧合,引流痰液,尤其对糖尿病、慢阻肺等长时间卧床的重症患者帮助更大。
相较可以自主呼吸的患者,帮助气管插管的患者翻身难度更大,既要保证患者翻身前充分镇静,又要保证患者身上的各种导管不被折损,还要避免操作不当给患者造成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尤其是面对大体格、大体重的患者时,更加考验护理技能。体重只有48公斤的吕剑虹在体力上并不占优势,但每次都是最积极的一个。
“我是一个有着17年党龄的老党员,有责任带领年轻医护为患者排忧解难。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党员冲锋在前义不容辞。”吕剑虹说,在抗疫一线,党员更应该以身作则,尽全力守护患者的健康。(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余梦凡 、杜建辉、巴莎·铁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