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画像。(资料图) □王聪延 在敦煌莫高窟第98窟有一幅高达2.82米的巨幅供养人画像。画像中的男子头戴冠冕、身穿衮服、手持香炉、气宇轩昂,一副中原帝王的装扮。画像左侧的墨书榜题为“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画像右边是一幅尺寸相对较小的女性供养人像,头戴凤冠、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由于年代久远,左侧的榜题较模糊,难以辨认。 他们是谁?为什么会穿着如此隆重?我国古代只有皇帝才贵为“天子”,而这位被称为“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的人是谁?他跟身旁的这位贵族女子又有什么关系?翻阅史料,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画中被称为天子之人是五代十国时统治于阗的君王李圣天,他原名尉迟散跋婆,是一位塞人,因为仰慕中原文化,后来随唐朝改姓李,因于阗当地把王称为“天可汗”或“圣天”,因此取名“圣天”,意即他是唐朝统治之下的于阗最大的王。 虽为塞人,但据《宋史·于阗传》记载,尉迟散跋婆称自己为“唐之宗属”,表明了李圣天对大唐王朝政治上的归属。公元907年唐灭,公元912年李圣天即位于阗王。后来大唐虽然陨灭,限于当时消息闭塞,于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唐朝已经灭亡的消息,所以尉迟散跋婆一直以唐之宗属自称,从情感上也一直效忠大唐,认唐朝是中央,于阗是地方。 后晋建立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郁金、氂牛尾、玉灊等,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新五代史》)。说明于阗不仅派使者向后晋贡献方物,后晋也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意即中原王朝之正统。从“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十二月丙子,于阗使都督刘再升来,沙州曹元深、瓜州曹元忠皆遣使附再升以来”“开运四年(公元947年),于阗遣使者来”,以及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其子德从来贡方物”等诸多汉文史料来看,10世纪上半叶的于阗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政治上的臣属关系。后汉和北宋建立后,于阗也立即遣使纳贡,向后汉和北宋表达祝贺和归属之意。从其出使中原使官的官职采用中原官制和使者名字皆为汉名来看,于阗一心内属中原王朝,从多方面效仿中原典章制度,希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员。 除派遣使者出使,李圣天还积极建立与位于甘肃沙州(今敦煌)的唐朝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之间的联系。公元933年,李圣天派使者前往甘肃沙州,向曹议金求婚,请求把其女儿曹氏嫁给他为于阗王后。与曹氏缔结良缘后,于阗与沙州曹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所以莫高窟李圣天画像右边的那位雍容华贵的女子就是王后曹氏的画像。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地方政权使用中央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臣服的标志之一,也是地方政权效忠中央王朝的表现。据记载,于阗国早先没有使用年号的传统,李圣天即位后,效仿中央王朝使用汉字年号,开启了于阗使用年号的传统。公元912年李圣天即位,年号同庆,他统治的元年被称为同庆元年。之后,他还使用过天兴(950—963年)、天寿(963—966年)的年号,随后即位的于阗王也曾使用天尊(967—977年)、中兴(978—985年)等汉字年号,表现了于阗忠诚于中央王朝的决心。 除了从政治上积极归属中原王朝,李圣天还从生活的多方面积极向中原文化靠拢。《新五代史》中保留了高居诲当年的记载:“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曰金册殿,有楼曰七凤楼。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其食,粳沃以蜜,粟沃以酪。其衣布帛。有园圃花木,俗喜鬼神而好佛。”他不仅从服饰上模仿中原王朝天子的装束,就连居住的宫殿都面朝东,因为那是中原王朝所在的方向,其宫殿也以汉字命名,充分表现出李圣天对中原文化的仰慕和尊崇。再从李圣天属下马继荣、刘再升等名字看,都是汉人姓名,可知于阗与中原关系密切,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还记载了于阗玉石:“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匡邺等还,圣天又遣都督刘再升献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杵等”。于阗自古以产玉而闻名于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和田玉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象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中,李圣天施政清明,使于阗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灌溉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尤其绀州的丝织业更为兴盛,国家税收充裕。李圣天比较稳固地统辖着塔里木南缘的广阔地带,疆土“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俨然以一个强盛政权的形象屹立于昆仑山北麓的东西要冲之地,在四方纷扰的情况下,保持了安定和兴旺。 “境控西陲,心驰北阙”的李圣天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