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俊钦 张馨予
位于霍城县惠远镇古城墙南侧的惠远烈士陵园,松柏环绕、庄严肃穆,这里安葬着进驻伊犁第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的108名烈士。清明节前夕,记者在霍城垦区公安局退休干部李质龙的带领下参观了烈士陵园,了解历史过往,缅怀革命先烈。
惠远烈士陵园原是五十团所属革命军人墓地。2013年,霍城县政府改扩建为烈士陵园。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将军亭、墓地、老纪念碑、纪念馆等建筑。
墓地的墓碑设立于2013年,现存的原始石制墓碑,则是摆放在墓地西南角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背后。举目所及,老墓碑多已掉皮,姓名、故乡等信息依稀可见,顶部的五角星依然轮廓清晰。
李质龙告诉记者,由于部分木质墓碑朽坏,这108名烈士中,大部分都没有名字,其中83名牺牲于上世纪50年代初,25名牺牲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108名烈士的故事经过岁月的荡涤,如今记得的人已然寥寥可数,李质龙是其中一位。
1965年,李质龙从部队转业来到六十六团,成为霍城垦区公安局沟口川派出所的教导员。他告诉记者,由于六十六团距离惠远镇只有8公里的距离,当年五十团大多数战士在此集体转业。自己虽然不是五十团的战士,但是对五十团的历史格外关注。1991年春,他偶然阅读了五十团老团长刘光汉记述进驻惠远往事的回忆录《长愿西陲花更红》。不仅让他深入了解了那段历史过往,也被刘光汉以及战士们对伊犁这片土地的深情和热爱所感动。
1949年12月,34岁的五十团团长刘光汉率部队进军伊犁,驻防惠远。在伊犁期间,刘光汉带领战士们屯垦戍边、剿匪平叛、建党建政、开展土地改革、肃反镇反、减租反霸、维护稳定、发展生产。1953年10月,刘光汉奉命调往西北军区空军,先后担任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于1991年在西安逝世,享年76岁。
2010年3月,李质龙偶然得知,早在1997年刘光汉夫人遵其遗愿,将刘光汉骨灰安葬在了五十团革命军人墓地。李质龙和其他两位离退休干部将此事报告了团党委,并建议为老团长建墓立碑,缅怀革命前辈,激励后人。2010年8月,六十六团在五十团革命军人墓地内为刘光汉树立墓碑。
在李质龙的引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陵园核心位置将军亭下的刘光汉墓碑。在将军亭周围,还有几处生动的雕塑,展现了五十团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场景。
“五十团的战士们在惠远艰苦奋斗的历史让我非常感动。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李质龙说。
根据李质龙收集的资料,五十团战士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热心给驻地群众打扫院落、清除积雪;给孤寡老人挑水、拉柴、救济口粮、赠送衣服,大办好事,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1950年,为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五十团开展自给自足的大生产。战士们克服诸多困难,开荒5万多亩,修整湟渠几十公里,当年便取得了大面积丰收,收获小麦100万斤,建造了数处粮仓。
修整湟渠让附近各族老百姓的农田用水有了保障,仓满粮足,除自己食用外,战士们还主动救济附近缺粮的贫民;蔬菜则完全自给,战士们既节约了菜金,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李质龙说:“看到这样一支作风优良的部队,惠远的群众都称赞‘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军队,这真是咱们人民的队伍’。”
然而,当时边疆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部队刚到惠远时,生产生活物资匮乏,生产营地没有住房,战士们住在地窝子、草棚里;没有菜吃,就吃咸盐拌面糊糊;毡筒白天是水靴,晚上冻成冰靴,不少战士患上了关节炎……
舍身忘我地开展生产中,数十名干部、战士积劳成疾,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永远长眠在了伊犁河畔。
刘光汉在回忆录《长愿西陲花更红》中深情写道:“他们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为伊犁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有的年纪很轻,抱负还未实现,实在令人无限惋惜和深切怀念!”
参观完将军亭,李质龙带着记者来到陵园入口不远处,瞻仰一块斑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正是刘光汉在1953年准备离开伊犁时为牺牲的战友所立。
离开新疆后,刘光汉时刻都思念着伊犁,还有那些牺牲在此的战友。在去世的前一年,1990年1月,为纪念五十团进驻伊犁四十周年,伊犁州、兵团四师拟在由五十团整编的六十六团举行战友联谊会,向老团长刘光汉发出邀请,刘光汉因病未能前来,病榻之上的他写来贺信并赋诗一首:“戍垦四十年,边关梦魂牵;汗浇戈壁绿,血洒雪山妍;战友相逢日,西陲锦绣天;莫道双鬓白,尽诉一寸丹。”
在惠远烈士陵园,李质龙似乎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而就在他身旁,刘光汉将军的传奇开始融入到这108位烈士的故事之中,他们长眠在此,永远守护着这片祖国西陲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