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
真想回到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让我的人生旅途重新来一遍。但我最想念的,还是我的父亲母亲,虽然他们过世多年,但音容笑貌依然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父亲叫王振刚,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是担当起养家责任的好父亲。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承担着孩子的吃喝拉撒,家里家外的大事小情。父亲身上还有着特殊的标签,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骑兵团的一名战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骑兵团当年最早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并建立当地人民政权进驻新源地区。1954年,父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转业成为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士,这也成为他们那一批战士的光荣历史,为壮大兵团、富强兵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者王其林幼时与家人合影。
父亲于1956年入党。一次和父亲闲聊,当提及他入党年月比其他同事稍晚的事,他深思一下说,当时工作调动频繁,短时间内没有得到系统的党课教育,还有间接原因影响。当问及谁是父亲的入党介绍人时,他回答是冯传斌、李长短两位同志。我认识冯传斌叔叔。1963年我在读小学时,他就是当时农四师十二团子女学校教导员。李长短叔叔早年过世,了解他的事甚微。
父亲对子女要求很高。记得有一次他和大哥的对话:“你的入党问题怎样了?”大哥答道:“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别骄傲,继续努力,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他时常会询问我们的进步情况,指出我们哪些地方不足,鼓励我们要有信心,不懈追求,早日加入党组织。我们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兄弟姐妹中有六人先后加入了党组织。当与朋友聊天谈及钱财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总会挺直了腰杆说:“我有六个孩子加入了党组织,这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王其林和家族亲友合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父亲担任十二团常驻伊宁市办事处主任一职。当时来团的内地人员很多,再加上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很多的内地人涌向新疆各地,有的是探亲,更多的是来新疆另寻出路。办事处可以接收自流人员并安排工作的诱惑太大了,所以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外来人员。
作为办事处主任,父亲既要按团里的规章办事,又要妥善处理解决一些具体情况,召集大家开会、听取个人意愿,拿定主意后分批把人送到团里。当了解到有人经济拮据,吃饭成问题时,父亲便通知食堂做上一顿物美价廉的饭菜。实在困难无法付饭钱的,父亲就自己掏钱垫付,从没想过让人归还。
在家里,父亲言传身教,对没礼貌、没素养、耍脾气的孩子,都会严厉批评。父亲教导我们做事要讲文明礼貌,进门看见有客人在,要主动打招呼,客人临走要道再见;家里吃饭时,大人没上桌小孩是不能先上桌的,吃饭时要双手将水杯碗筷递入大人之手,不许将双臂置于桌面上,不许乱挑盘中菜等。父亲常说,这些家规看起来是小事,若不及时纠正,就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家教不严。而养成一个好习惯将会受益终生。
父亲是一位严父。记得小弟那时十三四岁,跟小伙伴一起趁夜黑时抓牛逮马,光背骑乘,快乐无比。有天夜晚,小弟回家父亲就叫他撅屁股,一看裤裆油渍渍的,还有点牛毛,立刻就明白了。此时夜已深沉,家家户户都进入梦乡,父亲没有动气,怕影响到大家。第二天父亲叫来小弟,身旁放着五六根手指粗的树条,看来要以暴施教了。这时母亲心疼地劝小弟:“黑灯瞎火去抓牛马,万一被撞、被顶、被踢那就闯大祸了,这多不值!”小弟恍然觉得自己做错了事,保证再不做此类事了。父亲见目的已达到,大声说到:“要说到做到,还是我的好孩子!”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特别爱喝酒。那时酒很便宜,菜也是三两个凉拌菜或一小盘花生米,酒桌场面却不小,大有冲出江湖才算好汉的气魄。常常是父亲把别人送入桌底,酒桌不倒回家醉倒。团里号称“酒神”的刘叔遇上父亲也是自愧不如。父亲喝酒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只不过量有所控制,方式也和青壮年时不同。午饭时将酒倒入小壶,再放入热水杯里温一温,喝上暖暖的,饭后再睡上一觉,不亦乐乎。
时近清明,兄弟姐妹几人商量,和往年一样去祭奠,寄托我们对“军垦战士”父亲的无限想念。
2022年1月9日,作者一家在乌鲁木齐市合影。
(作者 王其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一团退休职工,现居乌鲁木齐市。本文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