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中‘刘月季’的原型就来源于一二六团老军垦张桂英等军垦女性的群像。”3月2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二六团“戈壁母亲”旧居负责人邹成誉向游客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戈壁母亲”的故事。
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上精彩的文艺演出。第七师胡杨河市文体广旅局供图
近日,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组织遴选的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公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溯源“戈壁母亲”文化 构筑军垦文化高地》案例入选。
“戈壁母亲”文化内涵是什么?为何能成为全国典型?
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曾在一二六团工作和生活多年,由其担任编剧的电视剧《戈壁母亲》,2007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以独树一帜的军垦特色文化内涵和恢宏悲壮的视觉效果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在全国受到了广泛好评。作为“戈壁母亲”的故乡,2014年以来,一二六团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戈壁母亲”文化,有关部门走访近千人,记录相关典型事迹1000余例,集中反映以团场女性群体为代表,在新疆开疆拓土、战天斗地、戍边卫国中“戈壁母亲”的典型事迹,并总结出以“勤忠俭容”为主要内容的“戈壁母亲”文化内涵。
“我们以‘戈壁母亲’文化为主线,以‘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以‘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为抓手,以研学游教育基地为核心,形成‘一主三辅一核’的‘戈壁母亲’文化建设总布局。”一二六团党委书记、政委孔祥杰说,近年来,该团先后投入1.2亿元,陆续建成了以“六馆两场两中心一园一居”为载体的“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各大场馆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这一主基调,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挖掘军垦人物事迹,收集军垦老物件,创作军垦雕塑,塑造军垦实景,展示军垦生活原貌等,形成了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成功打造出“戈壁母亲”文化名牌,成为第七师胡杨河市重要文化标识。
观众参观“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第七师胡杨河市文体广旅局供图
如今,“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融合文化场馆服务、文化艺术推广活动、职工群众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利用老旧锅炉房改造的“戈壁母亲”美术馆与第七师胡杨河市文化馆美术展馆、123团军垦少年美术馆紧密联动,成为移动式美术馆;职工群众文化能人大赛、李永梅军垦剪纸作品展等活动丰富了广大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戈壁母亲”美食大赛、金胡杨杯摄影作品展等让各类场馆“活”了起来……
第七师胡杨河市文体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江志强说,连续两年举办的“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以节庆活动为契机,探索“戈壁母亲”+现代农业观光+戈壁风情旅游模式,实现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仅2022年“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期间,游客就达1.8万人次,经济收益达800万余元。
“‘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在群众中影响大、口碑好,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文化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提升了‘戈壁母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发挥了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让职工群众成为‘戈壁母亲’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一二六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杨燕霞说,该教育基地先后荣获国家3A级景区、全国红色文化示范区、兵团“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团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职工教育基地。基地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
孔祥杰表示,今后,他们将以“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为抓手,围绕“戈壁母亲”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六馆两场两中心一园一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立体生动讲好以张桂英、郝素玲、于青云等为代表的“戈壁母亲”故事,持续做大做强“戈壁母亲”文化品牌。(记者 贾春霞 通讯员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