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农田里,麦苗青油油地往上窜,正是管护关键时候。5月13-15日,石河子大学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一头扎进十师北屯市一八一团、一八四团、一八五团、一八六团的田间地头,蹲在麦田里看苗情、查问题,用脚步丈量墒情,以技术破解难题,为职工群众送上“科技助农大礼包”。
俯身麦田查苗情,一株一叶总关情。5月16日,在一八四团六连的麦田里,石河子农学院教授李卫华弯着腰拨开齐膝高的麦苗,手指轻捏叶片仔细观察,作为团队里的小麦栽培专家,她已在麦田里走了4个小时。当发现一块地麦苗泛黄时,她立刻蹲下扒开根系查看,指导职工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给出应对措施。
在一八五团三连的麦田里,李卫华的眉头皱了起来。这里的麦苗因土地墒情不足,长势比一八四团整整慢了一个生育期。
“此次在十师几个团场进行实地考察,各个团场小麦的生长阶段差异比较大,有的才播种没有多久,有的已经到了孕穗期,总体情况都还不错。”李卫华说,但是个别地块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这次来是针对各个团场小麦生长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这块玉米地心叶卷曲,是典型的除草剂漂移药害。”植物保护专家杨德松教授蹲在一八四团三连的玉米田边,仔细观察受害叶片,现场讲解除草剂使用的情况。
针对多团场反映的除草剂使用误区,杨德松边示范边叮嘱农户,打药必须注意风向,以防止无人机打药过程中造成飘逸药害问题。这次“实操课”围观的职工纷纷掏出手机录像,大家一边听讲一边记录下要点。
“我今年种了五十亩小麦和两百亩辣椒,正好我的小麦、辣椒出现了药害,我向他们请教,他们给我提了很多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希望这些专家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一八四团六连职工邢剑锋激动地说。
石河子大学科技特派团队每到一处就迅速跟职工群众“打成一片”,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专家教授们俯身认真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观察作物的根系和茎叶,判断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各司其职,每到一个地方都召开一场特殊的“田间课堂”,为广大职工和种植户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赢得大家掌声。
“后期在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石河子大学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会持续地为十师做科技服务,促进职工增产增收。”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陈贵红说。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教学科研到生产实践,石河子大学专家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科技浇灌希望。这种“把脉开方”式的精准服务,不仅让科研成果化作实实在在的丰收硕果,更点燃了职工群众“科学种田”的热情,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最触动人心的是专家们沾满泥土的裤脚和职工们信任的眼神。当李卫华教授用手机拍下麦苗病虫害照片时,当杨德松教授在田埂上画喷药示意图时,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科技助农,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弯得下腰的坚守,是听得见泥土呼吸的深情。石河子大学这支团队用行动证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方能在田地里读出最动人的丰收故事。(全媒体记者 郭盛 通讯员 陈贵红 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