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七十一年,军垦城市石河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先辈挥洒的汗水和努力,一步步将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军垦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克服艰辛战胜困难,交出了一份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城市红色血脉,追探寻军垦足迹,传承兵团精神。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位于军垦文化广场,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703平方米,收藏各类文物5000余件,军垦文物4000余件,其中有29件军垦文物被列为国家一级珍贵革命文物,3件被列为国家一级历史文物资料。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那一年,按照中央部署,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带领10万名解放军战士进军新疆。这支英雄的部队刚刚走出硝烟,又踏向戈壁荒原,成为新中国戍守新疆的坚强力量。
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王震经过踏勘,提出要在玛纳斯河流域开垦400万亩荒地,在天山脚下建立一座新城市,并建成全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0年7月24日,王震偕同陶峙岳、赵锡光、张仲瀚等人,来到玛纳斯河畔勘察地形地貌,提出首要任务是建设好二十二兵团机关的办公地点。于是,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大楼就成为了石河子新城的第一个建设项目。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由一位上海工程师设计,于1952年5月动工,同年9月落成,属于典型的仿苏式建筑,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10米,南北宽46米,占地面积4829.95平方米,建筑面积9703平方米,整个外墙体刷砖红色涂料,修建时所使用的红砖、红瓦是咱们的军垦战士自己一块块打土坯、烧制成的,红砖中间有“ZZ”字样,代表着二十二兵团。
2004年,在兵团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兵团军垦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从此变成了新中国第一座以反映屯垦戍边历史与成就为主题的博物馆,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陈列了拥有几百处补丁的百衲衣,用炮弹壳打成的大号坎土曼,磨得锈迹斑斑的缝纫机等具有兵团印记的文物,数千件特殊的文物在兵团军垦博物馆的怀抱里静静地见证着垦荒之旅的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