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援疆进行时】教育援疆:点亮未来 成就梦想
7.5万
伊宁县融媒体中心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润疆、长期建疆的基础性工程。南通对口支援伊宁县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为伊宁县的孩子们点亮了未来,点燃了梦想的火花。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的教室却充满了活力和温暖。教室里,老师耐心地讲解着知识点,学生们认真地听讲、积极地提问。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融洽,大家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八年级六班的木卡迪斯·阿布都黑木正在和同学热烈地讨论着他们刚刚学习的课程内容。

木卡迪斯·阿布都黑木家住伊宁县喀什镇托提温村,每天无法往返于学校和家中。因此,她向学校申请寄宿,希望能够在学校里住宿并接受更好的教育。尽管她来自农村,但她平时的学习表现非常出色。她刻苦努力,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经常主动请教老师问题。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是老师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她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色,而且在人际交往和品德方面也很优秀,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宿舍里的各族小伙伴们相处愉快,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进步。

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八年级六班学生马芯琦说:“我们是木卡迪斯的好朋友。在学习上我们会互帮互助,我们都有各自擅长的科目,会在学习上给对方带来一些帮助。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乡镇不同的民族,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了解对方民族的习俗和文化,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有趣。”

在校期间,木卡迪斯·阿布都黑木享受每学年寄宿生补助1500元,免交书费、学杂费和住宿费,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她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业的同时,也提高了她的自信心,激发了她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有人问起她的学校,她总是充满自豪和骄傲地说“我爱我的老师和同学,更爱我的学校,在这样无忧无虑、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我的家乡和母校!”

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教师马俊勇说:“在一次家访活动中了解到木卡迪斯同学家庭情况较为困难,就向学校申请了住宿生生活补助。伊宁县政府每学年资助该同学1500元的生活补助。木卡迪斯在家听父母的话,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成绩优异,团结同学,热情帮助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八年级六班学生木卡迪斯·阿布都黑木说:“我平时喜欢画画,画画水平也挺好,擅长的科目是数学,上课也很认真。一学年1500元的补助打到饭卡上,非常感谢伊宁县政府对我的帮助。老师对我也很关心,虽然我的家庭相较于其他同学有些困难,但是老师同学与我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舍友与我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我非常喜欢这所学校,喜欢这里的同学。今后我会努力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此来报答学校对我的帮助。”

教育援疆工作的开展,为伊宁县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提升了伊宁县的教育水平,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伊宁县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通过引进优秀的教师、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援疆工作,伊宁县的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了解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点亮了未来的道路,点燃了梦想的火花,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良云说:“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是江苏省南通市第八批援建‘交钥匙’项目工程,是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10.4亩,2016年9月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亿1千余万元,目前与南通20所中小高校缔结友好单位。建校七年多来,南通对口援助伊宁县持续推进,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助力软件建设,持续发力,实施‘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活动’。41批次270余名南通名师赴伊宁县援教。援疆‘十个一’活动成为学校教育援疆的一个特色品牌。尤其是援疆教师缔结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开展关心关爱活动,温暖和激励着每一个孩子。一批批教育援疆人躬耕杏坛,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责任。”(伊宁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马伊热·艾山)


来源/伊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聂剑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
底层页正文右侧包含页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