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023年。
58年时光荏苒。是什么样的力量引领着端木银熙坚守在杂交晚粳的研究上,走在了众多水稻育种专家的前列,育种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是信念。1947年出生的他,切身感受过饿肚子的滋味,“吃饱饭”的理想深深根植于他的内心。
是坚守。他穷其一生,扎根农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和基层农技专家的家国情怀。
是突破。他勇于挑战,在三系杂交粳稻优势利用和优质常规晚粳稻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先后育成45个水稻新品种,在江、浙、沪、皖、鄂、湘、闽等省(市)累计推广面积7100万亩,增产粮食21亿公斤,增加农民经济效益31亿元。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江苏省劳模”“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好人”等称号。
已故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是这样评价他的:端木银熙是国内众多水稻育种专家中的杰出代表,他那种“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甘于清贫、以苦为乐、乐于奉献的优秀品德,是当代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初涉农业科研
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1965年初,具有初中文化的端木银熙,因肯吃苦、勤钻研、不服输的劲头给四乡八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何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成立择人时,成为了第一人选。
初出茅庐的端木银熙,既对新的岗位充满憧憬,又对农科站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知道究竟是做什么的。从字面上解释,农科站是做农业科研的,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粮棉油产量的,这与他的愿望理想比较吻合,于是他便欣欣然接受了这份“美差”,从此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农技站工作的11年里,端木银熙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农业知识,从搜集育种教材、订阅杂志,到钻书店“淘书”。年轻的端木银熙刻苦学习,常常天蒙蒙亮就起床,手提塑料鞋,卷起裤脚管,不走田埂专踩水田,一块田一块田地弯腰察看,时不时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哪块田缺肥,哪里有虫害了,寡言少语的端木银熙了然于胸,不断积累经验,被当地的农民称为“赤脚农技员”。
端木银熙平时的资料积累
端木银熙边学知识,边做试验,一块3亩地的试验田,一块3亩地的种子田,就是他开始研究水稻育种的地方。这两块田,倾注了端木银熙的心血,他认真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不同水稻品种从发芽、分蘖再到成熟,每一个阶段不同的生长情况,迈出了杂交育种的第一步。
江南水乡四季分明,日暮晨昏中一个年轻、单薄而又坚定的身影,定格在了稻田中央。
端木银熙在稻田中观察记载
坚守初心十年磨剑
孜孜以求选育优良品种
1975年4月,常熟县委、县政府决定组建县农科所,启动育种攻关工作。经过考核,端木银熙被抽调进入农科所,专门从事水稻育种工作。
十年积累,一朝春来。
端木银熙尽管有11年在农田里跌打滚爬的经验,但面对水稻育种依然几乎是“白纸一张”。
水稻选育往往需要8年,甚至是10年以上,要走完从制定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到最后参加国家级区域试验等十步路程,每一步都是“过十关百关,斩千将万将”,可谓“十年磨一剑”。
水稻育种分为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两种。不同于系统育种具有见效快、育成年限短、方法简单易行的特点,杂交育种就要复杂得多了,仅方式就有单交、回交、多亲杂交、聚合杂交等,其育种周期还比较长,但通过杂交育种的水稻品种,可以获得双亲优点结合在一起的新类型,在长势、产量、品质等方面较前者有明显的优势。
端木银熙知难而上,在开展系统育种的基础上,交叉进行杂交育种,这无疑是自加压力、自我革新,为自己在水稻育种的道路上增加了难度。一年、二年、三年……杂交育种的成功率不高,此时不少县市的农科所几年没有选育出一只优良品种,业内对县级农科所的技术力量和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县级农科所的主要任务是从省、地市两级农科所引进品种进行试验,选择适合本地的品种进行推广,用不着去搞研究选育。由此常熟周边不少县级农科所纷纷转移工作重心,开始做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了。在这种情形下,常熟农科所内部也意见不一,育种这种花大力气,不出成果又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如不做,大多数人选择了打退堂鼓。
种种言行,对已经担任科技组副组长的端木银熙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尽管内外交困,可他还是态度坚决,信心坚定:“事在人为,我有决心在育种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而且一定会做出成果。”
端木银熙(左)在田间调查
每年,端木银熙都要配制一定数量杂交组合和挑选大量的单株,如果心中无数、观察不细、记录不全,育种的重点材料和一般材料就会混淆。每一次的亲本选配、杂交材料选择,点点滴滴他都会仔细记录,及时总结。这样的总结从1976年到1983年间就写了10多万字,当时担任科技组组长的高树人在看了其中的一篇后,拍案而起:“这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写出来的,是只有亲身体验,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和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悟出来的。”
1984年,端木银熙担任水稻育种课题组组长,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他深知亲本是育种的基础,亲本越多质量越高,培育水稻新品的成功率就越高。为此,他走访了苏南、苏北地区及省外的许多农科所,沟通征集水稻品种,还利用参加各级会议、考察的机会,用自己选出来的亲本和对方交换。常熟农科所当年采集亲本100多份,以后逐渐增多,至今已有8000份。
端木银熙在田间做好移栽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5月,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了常熟农科所的晚粳“84-64-3”,并将它命名为“太湖粳1号”。“太湖粳1号”的命名,是常熟农科所自成立以来育成的首个水稻新品种,这极大地鼓舞了课题组人员的士气。
当“太湖粳1号”通过省级评定的消息传来,端木银熙一行热泪夺眶而出。1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风里雨里,烈日酷暑,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但又脚踏实地、坚强有力,现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叫得响的水稻新品种了。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从“太湖粳1号”起步,“太湖粳2号”“常农粳1号”“常农粳2号”……在端木银熙的带领下,一个个水稻新品种在常熟农科所接连诞生,这个县级农科所从此在业内小有名气。
从常熟到海南挑战自我
优势杂交育种实现新突破
水稻育种,端木银熙小荷才露尖尖角。
很快,“扩大育种规模,提升种子质量,让更多的人吃上优质大米,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的朴素想法,在端木银熙的心中萌生。
无独有偶,端木银熙选择的这条“稻路”,研究方向与农业部将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技项目相一致,这更坚定了他的决定和信心。
1995年秋,端木银熙随苏州科技局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学习。此行,他初次见到了他的“偶像”——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袁老在田间现场毫无保留地讲解,给端木银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端木银熙经常主动请教,每年4月袁隆平团队召开杂交水稻育种交流大会,他逢会必到,认真向袁老请教,向同行学习。
袁隆平与端木银熙在田头交流
1996年,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加强对三系杂交晚粳稻优势利用研究,端木银熙带领团队赶赴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开启了一年中度过两个夏天、种两茬水稻的模式,这一坚持就是28年。
海南因特殊的气候条件,被称为中国种子的“硅谷”。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培育好种子的第一步。南繁,就是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育种材料,于冬春季节在温暖的海南南部再种植一季或两季,缩短育种周期,海南因此成为水稻育种人的“天堂”。
端木银熙在海南三亚农科所育种基地
但是,海南育种有着想象不到的艰苦,太阳暴晒、紫外线强烈,有时候还会面临缺水、台风等问题,特别是在水稻扬花期,开花不到1个小时,育种人需要与时间赛跑。
田间育种是个“苦差事”。下午一点半到两点半是水稻的开花期,为了捕捉开花的最佳时机,育种人必须全程守在田边,眼睛盯着稻穗,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开花。中午时分,端木银熙戴上草帽,套上高筒鞋,随身一支笔一本笔记本和一个开水杯,在烂湿泥泞的稻田里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还忘了吃饭。第一次到南繁基地的小伙子唐乐尧感叹道:“端木老师经常强调,水稻每天的性状都不同,中午又是观察水稻开花习性和花粉育性的最佳时机,一刻都不能马虎。而此刻正是日头最烈的时候,气温高达38摄氏度,我们20多岁的年轻人都扛不住,端木老师却能全神贯注,紧盯不放。”
由于长期在户外工作,受强光刺激,汗水滴入眼睛都顾不上擦一擦,端木银熙的眼睛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颈椎炎、眼神经紊乱、面部痉挛症……一年经历两个夏季,常年在户外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多种“职业病”,有几次甚至晕倒在田头和宿舍。
“吃得苦中苦,不负育种人。”这是端木银熙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田间布局到接线移栽,从剪颖套袋到人工授粉,从收获晒种到整理打包,每一道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端木银熙在海南三亚农科所育种基地
成绩总是青睐辛勤付出的人,端木银熙带领团队在三系杂交粳稻组合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常优1号”等19个组合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其中“常优1号”成为江苏省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晚粳稻组合,被农业部列为全国50个水稻主导品种中唯一的单晚杂粳组合。2007年10月,袁隆平在第四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上高度评价端木银熙:“育种水平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常优粳10号”历时12年育成,去年10月25日在盐城市盐都(稻麦)推广示范基地实产验收,亩均产量981.4公斤,刷新了江苏中粳类型杂交粳稻最高单产水平,为来年示范推广提供了种源。
“‘常优粳10号’达到了江苏杂交中粳稻一流的产量水平,适合在江苏省苏北、苏中地区以及省外同类地区示范推广,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实产验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洪程如是说。
“常优粳10号”实产验收现场,验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与端木银熙等一起参加测产。
为扩大“常优粳10号”种植,去年11月21日,端木银熙团队一行10人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选择94亩田开展制种。这样大规模的新品制种,在全国众多赴海南育种的团队中都是首次。
今年3月28日,采访组来到海南常熟制种基地。一下飞机,热浪便扑面而来。下午4点,太阳还是火辣辣的,室外气温高达38摄氏度,我们在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稻田里见到了端木银熙。
面前的老人,中等偏瘦,头发花白,皮肤黝黑,右边面部肌肉不时抽搐,右眼睑不停地跳动,由于长期在日晒水蒸的稻田中紧盯着禾苗和稻穗,育种人饱经风霜的“职业病”在老人的脸上一览无余。望着眼前稻田里“常优粳10号”交叉种植的父本和母本,端木银熙的眼中闪烁着即将收获的喜悦。
此次海南育种,端木银熙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补种时期低温大风、抽穗时期干旱缺水、灌浆时期阴天寡照等,稻苗的每一个生长期几乎都出现了问题,增加了较以往几倍的工作量,甚至在缺水期自铺简易管道,到2公里外的水渠里去引水灌田。但他们守着这些种苗,就像守着自己的孩子,寸步不离,悉心照料,甚至连过年都没有回到常熟与家人团聚。
4月28日,海南94亩制种地喜获丰收,产量达每亩74.11公斤,收获成品合格种子6966公斤,再次创造了历史纪录,标志着常熟农科所首次大规模杂粳加代制种取得了成功。6月初,这批种子在南京六合、宿迁宿城区、徐州沛县等江苏的苏中、苏北地区布点24个县(区),示范种植4500亩,直接增加农民经济效益121.5万元。
从“赤脚农技员”到高级农艺师、正高级推广研究员,端木银熙用一生的努力,把育种的论文写在了稻田里。这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万建民看来,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一是要有家国情怀,能够把粮食安全、国家的重大需求扛在肩头,执着育种事业;二是对科学技术不断追求,不断自我革新、自我革命,这种不断努力的精神值得学习。”
从“太湖粳1号”到“常优粳10号”,五十八载春秋,端木银熙培育了“常农粳”“常优粳”“常香粳”等45个水稻品种,滴滴汗水换来了沉甸甸的稻穗,以“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实现了年轻时的理想,在稻种培育的艰辛征途中履行使命,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粮食安全不是一代人的事,要靠几代人甚至世世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端牢、端好自己的饭碗,端木银熙深谙个中道理。他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又不遗余力地传给身边的年轻人。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从田间的肥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观察习性到选优去劣,所有积累的经验、撰写的分析总结,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团队,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传帮带。在端木银熙的影响下,常熟农科所的王小虎、王雪刚等一批骨干,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育种好手。
端木银熙带领育种团队田间观察
半个多世纪初心不改,端木银熙正带领年轻团队在稻花翻滚的田野里,逐浪前行。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周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