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包含页_
七师胡杨河市推进基础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以文润城,让城市更出彩
 
兵团广播电视台

“我们将着力做优做强文旅产业,实施文化精品创新提升工程,深度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4月2日,七师胡杨河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江志强对记者说。

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不断推进基础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职工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七师胡杨河市公共文化场馆覆盖城乡,一件件文艺精品教化人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处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展现着文化迸发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有效

文化,是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如何将“软件”变“硬”,让文化的阳光温暖大众?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讲解员洪亮的声音从七师胡杨河市文化馆里传来,走进文化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挺拔的胡杨树。

胡杨河市文化馆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8万平方米,全年免费开放,进行公益性讲解。馆内有序厅、历史展厅、城市建设展厅、工农业发展展厅和临时展厅等5个展厅,成为游客和市民了解城市的重要窗口。

文化馆还定期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将兵团精神、七师胡杨河市历史文化送到职工群众生活中,为游客呈上丰富的“文化大餐”。

这是七师胡杨河市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便民惠民的一个实例。总投资8517万元的七师胡杨河市融媒体中心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美景;设有图书馆和美术书画展厅、体育场馆、大舞台和演播厅、文创产品展示区和配套服务空间等场馆的胡杨河市职工文化体育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七师胡杨河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短板”工程,逐年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升级改造,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效能,推进胡杨河市文化中心建设,完善“三馆一站”、连队活动室等文化服务设施,建立健全覆盖师市、团场、连队(社区)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要。

基础更实的同时,文化惠民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给幸福“加码”。

依托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七师胡杨河市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示、文艺巡演、辅导培训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以“胡杨河杯”为主题的足球、篮球等比赛;通过持续开展“送文艺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演出服务队赴基层连队;举办线上、线下文旅人才培训班。

一座座文化新地标、一项项惠民新举措、一个个场馆新功能,浓墨重彩绘就着城市的文化底色。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聚焦建设“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七师胡杨河市将红色基因、兵团文化、历史文化有机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塑造文化灵魂。

近日,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组织遴选的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七师胡杨河市推荐的“溯源‘戈壁母亲’文化 构筑军垦文化高地”案例入选。

七师一二六团陆续建成了以“六馆两场两中心一园一居”为载体的“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挖掘军垦人物事迹,收集军垦老物件,创作军垦雕塑作品,塑造军垦实景等,打造出“戈壁母亲”文化品牌,成为七师胡杨河市重要文化标识。

在七师胡杨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画卷中,文化篇章总是浓墨重彩。

七师胡杨河市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军垦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出一二五团“柳沟文化”、一二六团“戈壁母亲”、一二七团“豫剧之乡”等一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军垦文化吸引力和推动力不断增强。

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到七师胡杨河市的角角落落,红色基因则深深融入发展的血脉,彰显了城市的自信和从容。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七师胡杨河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开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实施及验收工作,加强军垦文化保护和传承;面向职工群众开展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集活动,将一批具有军垦文化特征和时代感的物证纳入师团文化场馆中进行保管、展示,并对七师一二五团老司令部、一三七团军垦老二连等独具军垦文化特色的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加强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转化利用。

坚持精品创作和文化传承同步推进,文艺创作好戏连台。七师胡杨河市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创作出一批记录兵团历史、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七师著名作家韩天航创作出了《热血兵团》《奔腾的奎屯河》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军垦题材文学作品有6部被改编为影视剧。

优秀的作品激活文化的一池春水,让广大职工群众从故事中听、在人物中见,军垦文化的魅力直抵人心。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塑造更多鲜活的人物角色,讲述更多生动的故事,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滋养职工群众,鼓舞职工群众。”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耿新豫说。

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去年以来,七师胡杨河市着力打造文旅品牌、文旅新业态,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2022年,全年师市旅游业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旅游人数200万人次。

文旅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实力,是城市的“名片”,如何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七师胡杨河市在思考、在行动。

七师胡杨河市重点打造一三○团胡杨文化小镇、一二九团特色农业休闲小镇等4个代表区域文化的特色小镇;积极组织举办一三○团金胡杨摄影节、一三七团草原文化节等,利用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推动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七师一二六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杨燕霞介绍:“这两年,我们举办的‘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都是集戈壁母亲文化传承弘扬、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特色美食品鉴等于一体,去年文化旅游节期间,团场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0余万元。”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强化顶层设计,做实谋篇布局,编制出台《师市文化和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两线、三廊、四区”的师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编制储备文旅项目82个,高标准谋划了总投资26.9亿元的胡杨河湿地公园景区,以职工文体中心、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通过高起点谋划发展、高标准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城市功能。

此外,七师胡杨河市以品牌创建为契机,全力推进旅游服务水平提档升级,2022年推荐申报星级酒店和农家乐、等级民宿、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8家,并通过景区提质升级、开发文旅新产品、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构建起了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尹潇婕
分享到:
评论
条评论
发布
底层页正文左侧推荐包含页_
查看更多新闻...
底层页正文右侧包含页_

Copyright 2007 www.btzx.com.cn all right reserned

技术支持:兵团广播电视台兵团在线网站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爱民路439号

版权所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

新 ICP备12002554号 - 1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新备200800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65120209901